楊鴻坤

楊鴻坤

楊鴻坤先生,又名楊載。一九一七年生於重慶。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專業畫家,重慶國畫院常務副院長、顧問,重慶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政協重慶中華書畫研究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第八、九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成員。

藝術生涯

鴻坤先生一九四零年畢業於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同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隨徐悲鴻、吳作人、黃君璧、傅抱石、陳之佛諸先生進行中西繪畫與理論的學習。勤奮刻苦,深得真傳。加之其古文功底厚、悟性高,大學時代為其藝術人生奠定了堅實而全面的基礎。

一九四二年參加全國三屆美展,作品《山水》為美國大使館收藏。一九四四年與“梅社”同道舉辦“梅社畫展”,悲鴻老師親書展名並撰文介紹。同年,中央大學畢業並獲學士學位。此後在多所學校任美術教學工作。一九四五年舉辦個人山水畫展,受到好評。一九四六年,任重慶市藝術協會理事兼學術幹事。一九四七、四八年兩次與同學舉辦國畫聯展,作品均為社會各界收藏。一九四八年,參與創辦健生藝專。

建國後,祖國的日新月異給鴻坤先生以巨大動力,創作熱情高漲,他滿腔熱忱走向生活,筆墨隨時代,努力表現祖國新氣象,出現其藝術生涯中一個創作高峰期,“產生了不少好作品,影響很大”。

渝南公路隧道(1954年) 渝南公路隧道(1954年)

一九五四年八月,創作於該年初春的國畫《渝南公路隧道》等五件作品參加了西南美展,其中水彩畫兩件由蘇聯專家收藏。年底,鴻坤先生沿成渝鐵路寫生至川西。竹簾山水畫兩件參加了出國工藝美展。

一九五五年三月,《渝南公路隧道》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並發表於《人民中國》雜誌(英文版)五五年第六期。五月,國畫《渝南公路隧道》、《成渝道上》手卷參加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展覽,獲得聯歡節紀念章和世界民主青年聯合會徽章。十一月,《西南文藝》四十七期發表《成渝道上》手卷。

重慶港(1956年) 重慶港(1956年)

一九五六年四月,國畫《抓緊時間學好文化》由四川工人日報發表。國畫《我們的假日》參加中國美協四川分會舉辦的兒童節專題畫展。《民眾文藝》五月號發表作品《銅罐驛》。七月,國畫《銅罐驛》參加第二屆全國國畫展並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單幅發行。十二月,國畫《重慶港》等五件作品參加西南第一屆國畫展,展前受美協之邀,任展覽評審。次年元月《重慶港》由重慶日報發表,隨即由重慶出版社出版單幅發行。該作品反映了建國初期建設高潮中朝天門碼頭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給人以精神振奮和藝術感染力。鴻坤先生以傳統筆墨創作現代題材,描繪出兩江三岸宏大場面中眾多車、船、人物與建築準確的造型和透視關係,顯示了先生中西繪畫的紮實功底,令觀者讚嘆。在建國之初的國畫界,“山水畫能達如此境界者是不多見的”。

一九五六年,鴻坤先生調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分會(四川分會前身),成為專業畫家。

一九五七年元月竹簾山水畫一幅作為中國美協四川分會禮品贈予蘇聯對外文化代表團。同月雲南日報發表其參加西南第一屆國畫展作品《二岩》。七月,“紅軍作戰紀念地”國畫三件參加由解放軍總政治部舉辦的建軍三十周年全國美展,作品全部由總政收藏。展前,鴻坤先生於三月中旬至五月中旬赴川北體驗生活。足跡所達南充周圍六縣、市特別以儀隴朱德故里及紅軍作戰地為重點,寫生作畫兩月余,滿載而歸。八月,國畫作品八件參加西南第二屆國畫展,其中四件亦為川北歸來的創作。

正當鴻坤先生在藝術道路上勤奮精進佳作不斷問世之際,“反右”運動開始。先生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降級下放勞動。正在進行的全國美協會員申報也由此擱置。

嘉陵雨霽(1962年) 嘉陵雨霽(1962年)

長壽湖畔的三年不堪回首,鴻坤先生也曾從事農場遠景規劃和全國農業展覽等與美術相關的工作。他還利用工余、途中作了不少速寫和水彩寫生畫。從這些精美的作品裡可以看出,對藝術的追求使其忘記了藝術之外的一切。

三年後鴻坤先生返回美協工作。一九六二年,國畫《嘉陵雨霽》參加了四川省國畫展。六三年,水彩畫《高山大隊》參加四川、湖北水彩畫聯展,之後到全國各地巡展。六四年國畫《芙蓉國里盡朝暉》參加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毛主席詩詞國畫展,作品由該館收藏。

一九六四年元月,鴻坤先生參加了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省美術工作會議。

六二年到六五年間他更是抓緊時間讓藝術得以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他除參加了前述展覽,還作了不少水彩風景與靜物畫。此外有創作於六二年的國畫《青城山麓》、《稻香千里》、《嘉陵春帆》。六三、六四年兩次赴綦江體驗生活產生的一批寫生稿和水彩寫生作品。還有創作於六四年的國畫《清明時節》、《巴山蜀水》、《山花似錦》以及六五年創作的國畫《山區新貌》、《豐收在望》等。

七十年代初,鴻坤先生隨市級機關“學習班”赴南桐九鍋箐茶場“五七幹校”。無論是山花爛漫,還是飛雪嚴冬,林木豐茂的大好河山仍使其忘卻了藝術之外的一切,身處逆境的他留下了蒼鬱的鋼筆速寫和接近完成的小青綠山水《九鍋箐風光》。

峨眉(1979年) 峨眉(1979年)

一九七三年,四川省國畫書法展覽在成都舉辦,鴻坤先生參展作品為在成都創作的《朝霞映山村社社水相連》及書法作品一件。此後有創作於七三年春的《蜀江春色》、七四年的《秋泉》、七六年的《黃山松雲》、七七年的《南山松》、《峽谷朝暉》等。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日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行文對其“實屬錯劃”的問題“應予改正。撤消原處分決定,恢復政治名譽,恢復原級別”。鴻坤先生迎來了藝術的春天,鬱積多年的強烈創作欲望得以揮灑,體現個人藝術特色的作品不斷湧現。他開始了較之五十年代中前期更為壯懷激烈的生命樂章和藝術征程。一九七九年三月,年過花甲的鴻坤先生赴峨邊、峨眉、樂山、青城寫生作畫歷時近三個月,完成大批寫生稿、水彩畫及水墨寫生作品。陸續創作出國畫《天下名山》、《峨眉山月》、《蜀山煙雲》等代表作。翌年春,重慶國畫、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鴻坤先生任國畫負責人。此後為重慶市外辦《導遊參考》撰文《中國繪畫發展概要》(年內為四川省旅遊局《導遊參考》轉載)。四月游大足、合川。六月游魯、京、滬、杭。盛夏在縉雲山作畫半月。

嘉陵之源(1981年) 嘉陵之源(1981年)

一九八O年,鴻坤先生遠赴秦嶺探尋嘉陵江源頭,之後順江而下寫生四十餘天,足跡達十五縣、市。四上秦嶺,披荊斬棘,跋涉七千餘里,艱苦備嘗。沿途翻閱大量資料,寫生作畫數百幅。三十八年前,悲鴻老師指著嘉陵江對藝術系的同學們說:嘉陵江美極了,你們以後要畫一幅全圖。四川同學應當仁不讓,我希望你們之中有人來完成它。秦嶺山中鴻坤先生仰天長嘯“暮年逢盛世,壯志老來酬”,此行為了卻這一夙願邁出了第一步。艱難歲月里相知甚深的老同志孫先余為之慨嘆“老驥伏櫪志,劫後獻餘生”。此後,展示其鮮明藝術風格的作品特別是代表作源源產生。如《嘉陵之源》、《嘉陵小三峽》、《釣魚城》。錢敏贈詩曰“七百年前英雄史,慷慨悲壯筆底生”。此外有《神女縹緲白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風帆出峽》、《霜葉紅於二月花》等。十一月,重慶電台播文稿“為祖國山川傳神寫照的人”介紹嘉陵之行。四川電視台、市政協、市台辦等也以各種形式對其予以宣傳介紹。十二月,重慶日報連載鴻坤先生《嘉陵寫生記》。中國國際書店在新加坡、泰國等地舉辦中國現代書畫家作品展覽,展出作品中有鴻坤先生的國畫《三峽煙雲》、《蜀山秋色》等。年底,參加重慶市第三次文代會。

嘉陵之行歸來後,鴻坤先生在籌建國畫院並主持日常工作的同時,即著手《千里嘉陵圖卷》的草圖。八一年春鴻坤先生赴統景寫生作畫。四川人民廣播電台以“高手描春”為題介紹畫家近況。國畫四件參加成都畫店在廣州舉辦的“天府旅遊畫展”。五月,香港大公報載文介紹畫家。書法作品一件參加由中國書協四川分會舉辦的“辛酉書會”。四川日報發表孫先余書作“題鴻坤同志嘉陵之源畫”詩。六月,老同志任白戈作詩書贈:“浩浩嘉陵江,源遠而流長。水利齊開發,何止稻穀香!祝鴻坤同志千里嘉陵長卷創作成功”。盛夏,孫先余又作詩書贈:“留得禿筆殘年,繡出大好河山。千里嘉陵奼妍,何人首此畫卷!”金秋時節,《千里嘉陵圖卷》草圖完成。孟廣涵贈詩曰:“涓涓源上泉,滔滔千里流。詩畫知多少,誰盡嘉陵頭?目擊巴蜀秦,足點萬山丘。吳李揖鴻坤。渝水一筆收。”重慶日報、四川日報報導草圖完成。市委宣傳部召開了看稿座談會。新華社重慶記者站等作專訪。四川電視台拍攝了專題片。年底,重慶國畫院成立,任副院長。重慶書法家協會成立,任常務理事。

一九八一年是鴻坤先生繼嘉陵之行後最為忙碌的一年。一方面為長卷草圖嘔心瀝血;一方面投入國畫院的積極籌建,並“為之作出明顯的貢獻”。

次年春,再赴綦江體驗生活。四月,陸定一觀長卷創作並以書作相贈。五月末,國防部長張愛萍到畫院視察,對長卷創作及畫家的健康關懷備至,書“蜀中河山多壯麗,千里嘉陵覓源頭”以贈並表示將為長卷填詞,望長卷早日完成。六月,孫先余再次作詩相贈:“不堪回首二十冬,撥亂反正日益紅。禿筆殘年無倦意,大好河山照前程”。鴻坤先生賦詩以應:“廿年坎坷歧路,留得禿筆殘身。高山流水深情,日月光照前程。”七月,國畫《嘉陵之源》贈南京師院收藏並參加紀念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系八十周年書畫展。

一九八三年初夏,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專訪《氣魄宏大的畫卷——記楊鴻坤的國畫山水長卷》介紹畫家及《千里嘉陵圖卷》創作情況,引起國內的關注。九月,任白戈再次來到畫院,對創作中的長卷示以極大熱情。他對鴻坤先生說:“古今中外,好的文藝作品都是寫實的,思想是浪漫主義的。越是人們熟悉的就越要細畫。要抓住特點,不拘時日。你這是了不起的巨著,百年大計,傳世之作······”。十月,四川工人報發表專訪《探索在嘉陵之源》。上海《文匯月刊》十期載文《千里嘉陵留丹青》介紹畫家坎坷經歷和長卷創作近況,並發表長卷草圖局部。市委書記王謙多次看望鴻坤先生,對長卷的創作表示極大關注與支持。

一九八四年元月,全長61米,高39厘米的國畫巨作《千里嘉陵圖卷》歷時三年,排除干擾,全力以赴,終於完成。鴻坤先生為此數易其稿、殫精竭慮、艱苦創作,鑄就其藝術人生的里程碑。此作前無古人地為嘉陵江作了全圖,了卻其數十年的夙願。亦濃縮了他窮畢生精力追求的、融中西繪畫於一爐並以傳統中國畫小青綠山水錶現的、獨具個性的藝術風貌。“圖卷”將鴻坤先生半個世紀的繪畫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是他藝術生命樂章的又一高潮,十六年後出版的《重慶文化藝術志》與鴻坤先生有關的十一條文字中,“圖卷”便有四處專述。二月,《重慶中國畫院作品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辦。

《千里嘉陵圖卷》受到海內外各界的關注和讚嘆(此後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專冊出版),同時參展的巨幅《嘉陵之源》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重慶中國畫院作品集》。張愛萍、曾德林、魏傳統、吳作人、李可染、劉開渠、華君武、董壽平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展覽開幕式並認真觀看了“圖卷”。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媒體報導展覽盛況。文匯報、北京晚報、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四川日報、重慶日報等亦紛紛報導並對鴻坤先生及《千里嘉陵圖卷》撰文附圖高度評價稱其“為國畫寶庫增添了一份奇珍”。此外《嘉陵之源》由香港文匯報和光明日報發表。“圖卷”局部由經濟日報發表。此前不久,經濟日報和文匯報曾分別發表過《嘉陵之源》和《嘉陵三峽》。《中國畫》第三期發表《嘉陵之源》。

九寨溝(1985年) 九寨溝(1985年)

中央大學時的老師吳作人對《嘉陵之源》評價頗高,稱“特別是是水,畫得好。從來水是不好畫的”。老畫家董壽平稱“長卷乃吳道子之後的傑作,畫得好!”魏傳統作詩書贈“幾渡嘉陵江,未識源頭處。長卷展京門,相知不言苦。”隨後出版的《千里嘉陵圖卷》封面題簽是中國書協主席舒同;卷首題簽是美術家黃苗子。張愛萍早在八二年八月為之填就的“水調歌頭”詞“題千里嘉陵畫卷”里這樣描述:“源頭何處是?尋勝莫道難。老藤古木荊棘,路遙膽驚寒。踏遍窮山惡水,敢冒疾風暴雨,又是一重天。飛灑銀河雪,滄浪貫山間。昔日誌,舊時願,賞心還。嘉陵千里巨卷,妙筆展新篇。遠望白帆點點,夜聽長笛陣陣,育我億萬年。滾滾東流水,一統好河山。”

一九八五年八月,鴻坤先生參加九三學社四川省委講學團赴川西並於九寨溝、灌縣等地體驗生活月余。十月,國畫作品《春雷》參加重慶市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霧季畫展》後,由重慶市博物館收藏。同年,國畫《風帆出峽》為徐悲鴻紀念館收藏。

神女飄渺白雲中(1985年) 神女飄渺白雲中(1985年)

一九八六年四月,方毅副總理到畫院視察,為鴻坤先生書四尺中堂“雄關”二字。畫家亦作水墨畫《神女峰》相贈。方毅再三稱道:“水墨畫主要看神韻。三峽我去過,你把水畫活了!”此前不久,李雪峰對《神女縹緲白雲中》這樣評說:“神女峰我頗欣喜。高峰秀拔,白雲縹緲,水波壯闊,霧氣飛騰。神女峰縹緲之中神女在望,有古有今,頗富詩意。”五月,鴻坤先生乘舟東下,赴九華山、黃山寫生作畫歷時一月,兩過三峽。畫家感慨“憂患一生,得此清暇,實晚年之最大快事。”八月,參加九三學社四川省書畫展覽,展出國畫作品十二件。國畫《山青水秀》參加《半月談》紀念書畫展並收入作品集。《高山流水》參加“發揚陶行知教育思想”書畫展並為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收藏。《浩氣長存》為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收藏。《山高水長》參加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四十五周年書畫展之後為新四軍紀念館收藏,並收入紀念專集。

一九八七年,國畫《山水》參加紀念四川日報創刊三十五周年書畫展並由四川日報社收藏。《峨眉山月》參加山東孔孟之鄉書畫展後亦被收藏。盛夏,於縉雲山作畫一月。金秋時節,張愛萍與鴻坤先生在重慶國畫院再次相會。年末,國畫《出峽圖》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單幅發行。

一九八八年,國畫《嘉陵之源》、《神女峰》收入《中華英才》畫報並文字介紹。《霜葉紅於二月花》收入《經濟參考》紀念書畫集。《山高水長》參加紀念周恩來九十誕辰書畫展並由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收藏。此外,收藏鴻坤先生作品的還有朱德故居紀念館、王安石研究會、彭家珍大將軍專祠、陳毅故居陳列館、西南師範大學博物館等。年內受聘市老年大學教授、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

出峽圖(1985年) 出峽圖(1985年)

花甲之後的鴻坤先生煥發了藝術青春,因半個世紀對藝術鍥而不捨厚積而薄發,創作了大批好作品。除參加國內外展覽、發表、出版和被不少博物館、紀念館收藏以及慈善義賣捐贈外,國內各界及日、韓、法、美、加拿大等世界多國人士亦收藏有他的作品。鴻坤先生的作品無論水墨,還是青綠、淺絳設色,莫不雅逸清新;特別其行雲流水更是厚重凝練。悲鴻先生曾贊黃君璧“行雲流水,古今第一”,鴻坤先生心領神會,作品自然不同流俗。誠如先生所言“筆墨微妙到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乃美學實質的透徹詮釋。美術要美,方能引人入勝。”

一九八八年六月,年過古稀的鴻坤先生創作國畫《源遠流長》。這幅縱1.8米、橫4.5米的巨幅青綠山水畫由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作為重慶市與日本廣島市結為友好城市兩周年的禮品贈送給廣島市議會。正如後來四川美協在悼詞中寫的“抒發了他對祖國山水的深厚感情,滲透著他對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美好祝願。是他晚年的最後巨作。”十月,先生隨重慶市人大代表團赴日本訪問,出席廣島市議會為國畫《源遠流長》舉行的隆重揭幕儀式。作品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廣島市長強調“是中國文化的結晶”並引用杜甫詩句盛讚畫面綠水青山、雲霧繚繞的美景。爐火純青的青綠山水與含蓄雅逸的書法相得益彰。鴻坤先生的作品是“書畫同源”的完美體現。年底,重慶日報發表該作並文字介紹。次年秋,日本廣島市議會代表團來訪。日方在致辭中對先生出席晚宴表示榮幸,稱中日友誼應像作品表達的那樣源遠流長。

一九八九年《重慶年鑑》載“受市人大常委會的委託,國畫院副院長楊鴻坤為日本廣島市議會大廳創作了巨幅國畫。作者並於八八年十月前往日本參加了揭幕儀式”。年內,受聘為市政府文史研究會顧問,國畫《嘉陵之源》、《峨嵋山月》收入《重慶中國畫選集》。九O年,四川省紅十字會授予榮譽會員證書。《中國年鑑》將其作品《風帆出峽》收入書畫集。

一九九一年元月十五日,鴻坤先生因病逝世。由原重慶市委副書記任主任的治喪委員會鏇即組成。重慶日報發布簡訊及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楊鴻坤同志治喪委員會訃告”。

四川省美協在悼詞中寫道:“半個世紀以來,他為藝術嘔心瀝血,竭盡全力。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師法造化,繼承傳統。其作品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神清靈秀,高雅曠達;其行雲流水凝練厚重,瀟灑飄逸。其小青綠山水清新明麗,細膩抒情,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廣譽海內外。

楊鴻坤 楊鴻坤

悼詞最後寫道:“楊鴻坤同志一生坎坷,但始終沒有放棄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他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為國畫事業的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楊鴻坤同志為黨和人民的藝術事業積勞成疾,鞠躬盡瘁,他的逝世是我省、市書畫界的一大損失。”

四川美協相知老友賦詩以悼:

墨染清風紙欲飛,高山流水聲縈迴。

寶硯猶香人仙去,仰觀遺作似君歸。

四川美院同道們輓詩以念:

開拓重慶畫苑,鄉情傳播遙遠。

留下丹青無數,筆墨永存人間。

山水畫初探

楊鴻坤先生畢業於抗戰時期的中央大學藝術系。當時的授業者匯聚了一代大家。儘管山河破碎,但這一特別的歷史時期卻促成了藝術長河後浪推前浪的獨特歷史階段。得天獨厚的受業經歷成就了後繼者繪畫藝術根底純厚的傳延及發展。他們以執著的實踐,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繼往開來的能力。鴻坤先生師承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黃君璧等,中西兼習,心領神會。半個多世紀的繪畫生涯,師法自然,自出機杼,風格獨具。

水彩(1954年) 水彩(1954年)

先生每每憶及蒙師在教授山石時反覆強調的“……大間小,小間大,乾濕並用,濃淡相間……”。幾句話點透國畫筆墨運用的精髓,受用一生。那是中央大學之前的西南美專時期。乃師還把英國水彩畫集與之臨習。先生融匯中西的藝術功底佐證了蒙師的慧眼獨具。

鴻坤先生晚年巨作《千里嘉陵圖卷》(皮紙·小青綠)為其一生藝術實踐的里程碑亦學術菁華之薈萃。筆墨技法上溯元倪雲林、清石溪、石濤諸家。披蔴皴為宗,折帶為骨。中、側鋒並用偏重側鋒,潤渴兼施,不激不厲,意在小寫。皴、擦、點、染已達隨心所欲境界。先生所用皮紙多為京、浙、閩、貴產。特點為質地牢韌,表面有浮毛,性能較半生熟宣更柔和。其緊密堅實者,應對筆墨輕重疾徐,筆頭墨色水分多寡,皆無顧忌。且有宣紙所不能顯現之韻味。自古山水畫家喜用皮紙。綿薄柔韌可信手揮灑;“粗服亂髮”求活脫不羈之散亂意趣;拖泥帶水因勢生髮皆成畫面。山水畫要畫得毛,不但勾得毛,皴得毛,點得毛,遠近層次亦處理得毛,綜合效果蒼茫幽邃、湮潤淋漓、空靈松活恰寫出畫家胸中逸氣。筆精墨妙者可免筆墨發死,尚未渲染滿紙即一派生機!如石溪、石濤,特別傅抱石、黃君璧等不少名畫即皮紙成就的。其畫面效果與宣紙迥異,令觀者深感其藝術震撼力。

水彩(1965年) 水彩(1965年)

鴻坤先生的繪畫在技法與用紙上與前人一脈相承,特別山石樹木行雲流水受君璧先生影響最深。對筆墨的運用及對紙張的把握駕輕就熟終成自家風貌,緣其五十多年藝術實踐循序漸進已達爐火純青地步。觀其代表作《渝南公路》(1954年)、《重慶港》(1956年),1962年的《青城山麓》、《嘉陵雨霽》,《小店人家》(1978年)等等,均為皮紙完成,最終畫面效果皆令觀者倍加讚賞;雖與宣紙所作同題材甚至同畫面作品各盡其妙。此外先生亦用高麗紙作山水且效果獨特;儘管此紙歷來為畫家稱之為“不好用”。古雲“善書者不擇筆”,先生應為善畫者不擇紙者。

鴻坤先生水墨山水如《風帆出峽》、《蜀山煙雲》、《神女縹緲白雲中》、《峨眉山月》等可謂“墨運而五色具”之註腳。墨氣淋漓縹緲空濛,煙雲升騰中虛實相生濃淡相映,令觀者生江山不如畫之嘆!亦感藝術確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而先生的設色山水特別小青綠畫風示人的更是神清靈秀的青山綠水,有“泉鳴竹澗,鳳舞瓊花”之雅逸風骨。青年時代即始中西繪畫兼習,於此中浸淫半個世紀先生的作品獨具美感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小店人家(1978年) 小店人家(1978年)

在堅持國畫創作的同時,水彩畫的寫生貫穿其整個藝術生涯。使中西繪畫色彩的相融相合在中國山水畫中達到高度統一,可謂水到渠成。亦即先生一貫藝術審美思想淋漓盡致的體現:“筆墨微妙到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乃美學實質的透徹詮釋。美術要美,方能引人入勝。”先生的畫作確美矣!無論水墨、設色,無論淺絳與小青綠,也無論巨幅與小品;包括水彩靜物、花卉蔬果與風景,甚至早年所作保存至今的出國工藝竹簾樣畫,以及大量的鉛筆、鋼筆、毛筆寫生稿,莫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這種美與高度的專業藝術性結合得自然而然,加上數十年對書法的鍥而不捨,其個人藝術風貌給人是婉約而平和的、靜謐而愉悅的、詩意般流暢的……一種美好。世人讚嘆先生色彩運用之妙,大多不知其在西畫方面的深厚積累紮實功力,緣於畫家坎坷的藝術人生吧!

黃山光明頂(1986年) 黃山光明頂(1986年)

《千里嘉陵圖卷》可謂鴻坤先生在中國山水畫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等方面集學術大成者。特別在紙本、小青綠設色、長卷形式及長度諸方面可說是前無古人的。隋唐以降至北宋,水墨與青綠山水已登峰造極。唯以淺絳為本的小青綠山水鮮見名垂畫史者。古雲“凡設青綠,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又“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於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先生的設色山水畫隨類賦彩,引西潤中又新中有古。早年接受了西畫嚴格的理法訓練,繼而將水彩畫法潛移默化於傳統繪畫之中。善表透視與明暗,對中西畫法的折衷取捨自有其獨到。《千里嘉陵圖卷》在淺絳基礎上依靠色彩特別石青石綠的鋪排暈染,體現了作者意欲表述的美學主旨。全圖與大青綠山水絢麗華貴五彩斑斕的壯美氣勢迥然有異。讓人領略的是行雲流水般筆墨韻律中賞心悅目的具有交響詩般流溢的畫面。在乾濕濃淡輕重疾徐的水墨構架上著石色且“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同時彰顯花青、汁綠、草綠於淺絳山水中的地位。間以硃砂、朱磦提神,綴以藤黃、白粉醒目。合大青綠的發達、水墨之興起,小青綠兼融的有緒流傳,予世人一個承前啟後的表達。觀其全圖筆墨色彩勢貫全局,生動氣韻達於通篇。雲海壯闊煙嵐流潤,轉承啟合細膩豐富。練達筆墨中見祖國大西南之錦繡多嬌,絢爛色彩里領山川河谷之詩畫風情。全作持清逸典雅之姿,葆流丹溢彩之態。令觀者生無盡思緒,確為中國山水畫難得一見的傳世之作。

楊鴻坤作品選集 楊鴻坤作品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