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楊志鋼 (1958年10月17日), 男, 漢族,身高176cm。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楊潛齋先生是我國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先驅學者, 從小就受到薰陶。 文化大革命恢復聯考後,於1978年就讀於哈爾濱工程學院, 畢業之後進入武昌造船廠,並一直奮鬥至今。現任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武漢市第十一次黨代表會、十二屆人代會代表,湖北省科協常委,武漢市勞模老兵,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
的中青年專家、511人才工程高級管理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為國防建設、船舶工業、裝備工業和省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運用深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帶領武船跨越式發展。
作為企業的領航者,楊志鋼同志肩負著武船持續發展的重任。他帶領領導班子,積極探索企業發展的新模式。他帶領公司全體員工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步伐,增強發展欲望。一是打破地域限制,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總部、青島海西灣、雙柳三大板塊,實現江海互動。2009年6月28日,公司青島海西灣生產基地正式投產,該基地具備2.5座海洋石油鑽井平台和10艘18萬噸散貨船的年生產能力。2009年6月8日,公司與新洲區人民政府簽署武船陽邏雙柳特種船舶暨重型裝備製造基地項目投資協定,公司將在雙柳建成占地面積5000畝的特種船舶、鋼結構、能源裝備等綜合性製造基地,實現總量260億。二是不斷延伸產業鏈,走有限相關多元化發展道路,形成軍品、海洋工程裝備、能源裝備、橋樑裝備、特種高性能船舶、大型船舶六大主業的發展格局。公司在立足船舶行業,做大做強非船產業,強力發展橋樑鋼結構重點非船產業的基礎上,進軍風電、核電等新能源領域。2009年8月,公司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國家核電集團兩家單位簽訂投資意向,共同出資成立核電製造公司。公司將進入中國第三代AP1000核電項目模組製造領域,力爭將陽邏雙柳打造成為內陸核電裝備製造的重要基地。
作為企業的開拓者,楊志鋼同志一貫注重體制、機制、管理和技術創新。在體制和機制創新方面,為克服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缺陷,他領導完成了武船公司化整體改制,改變了武船七十五年的工廠制模式,並將下屬事業部和分廠組建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子公司,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以資本為紐帶的富有武船特色的M型母子公司管控體系。為加大公司改革力度,加快經營模式轉變,由生產經營型向生產與資本運營型轉變,塑造真正市場競爭主體,促進公司持續發展。2009年,他親自擔任股份制改造領導小組組長,啟動下屬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在技術和管理創新方面,他組織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武船創新獎,激勵員工創新工作,提高創新能力,支撐引領公司發展,力爭將“武船製造”變成“武船創造”。
作為企業文化的締造者,楊志鋼同志始終致力於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形成了“誠信為本,信譽之上”的經營方針、“為國防打造精良裝備,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企業宗旨、“創建一流企業,鑄造國際品牌”的企業願景等武船核心價值理念和軍工、質量、成本、保密、廉潔等系列文化,建立了先進的具有武船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
作為員工利益的維護者,楊志鋼同志時刻不忘對社會盡責。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之際,他代表公司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減福利”,為穩定社會、穩定經濟貢獻力量。作為社會責任的履行者,2008年南方遭受重大雪災,楊志鋼同志指揮“戰時保障小分隊”克服天寒地凍、缺衣斷糧、交通封堵等困難,在指定時間裡到達目的地,出色完成保軍任務。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他第一時間發動員工並帶頭捐款,累計向四川災區捐款300餘萬元以及救災緊缺物資。同時公司為四川綿陽建造了災區“第一橋”,打造一座精品橋、景觀橋,向綿陽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為災區重建獻出一份力量。2008年公司承接奧運會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記憶塔、九環球、升降舞台”重點製造項目,楊志鋼同志多次強調要以軍工的質量和精神對國家負責,並多次親臨現場指揮,保障奧運會開閉幕會上設備的正常運作。公司的出色表現,奧組委特授予 “為企業添彩,為奧運增輝,為祖國爭光”牌匾。
作為企業管理的踐行者,楊志鋼同志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主持建造的某產品獲國防科技工業進步特等獎,某產品獲“中國名船”稱號;牽頭組織的某某工程,為“神舟”飛船成功發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領導建造的三峽工程閘門、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記憶塔、九環球、升降舞台”為國家、省市和公司贏得了美譽。在他的領導下,公司先後獲得“國防現代化建設突出貢獻單位”、“中國優秀誠信企業”、“全國守契約重信用企業”、“中國製造500強”、“武漢企業100強”和“科技創新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