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個人介紹楊則袁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職業畫家,筆耕不輟於繪畫之中半個世紀有餘,8歲拜著名畫家吳一峰先生為師,學習中國傳統繪畫,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理論系學習,畢業之後為找尋失散多年的同胞妹妹而遊歷山水之間達18載,尋親經歷盪氣迴腸,感人至深,悲苦的人生歷程也成就了他藝術上一個又一個高峰。楊則袁是一個油畫家,更是一個國畫家,他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創作的國畫作品大膽吸收了西畫中的光影、色彩並採用三維立體的時空概念表現自然環境,創造了新概念山水畫作品的創作,對當今畫壇來說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思想開創了中國畫創作的新思路、新形式,具有跨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悲苦成就藝術高峰:世界上好多事情是歪打正著,一個偶然的機遇也許成了終身職業,成績好人卻瘦小不語的楊則袁引起了圖畫老師又是班主任老師王連芳的注意。在那“自然災害”的日子,大家都沒有吃,老師卻給了兩個饅頭給楊則袁,這成了楊則袁以後永遠忘不掉並要報答老師的終生信條,因為在楊則袁那個沒有飯吃的年代,兩個饅頭貴過兩塊金錠。老師的溫暖拉近了他與老師的心,他在老師家看到了老師的畫和素描,時間久了對畫產生了興趣,由興趣到愛好,楊則袁終於產生了學繪畫的念頭,並以天天畫畫來排解思戀妹妹的情懷。在班主任王蓮芳老師的推薦之下,楊則袁有幸成了畫家吳一峰的第一個弟子。儘管那時他還是個“被管制的壞分子”,楊則袁認定了要跟他學畫,老師要他多讀書,苦練基本功的教導他終身難忘。“文革”中楊則袁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生活無著落,家裡也沒人要他,他小小年紀擔當了養活自己的重任,割草、拾破爛、揀廢報紙換成錢,勉強吃一頓,以維持生命,儘管日子極端艱難,楊則袁還省些錢買紙和筆,堅持畫畫,不忘吳一峰老師的教誨。本來就瘦小、命運不濟的楊則袁在一九六九年十月下放到條件艱苦的農村,成了一名知青,白天干農活,晚上堅持畫畫,沒有錢買紙他就用廢紙畫,他對著大山呼喊,朝著河流唱歌,他要用手中的畫筆排解心中的憂愁,用畫畫發泄心中的種種苦怨。生活的艱辛,前途的渺茫,他絕望過,他想到過自殺,就在最難的時候是農民兄弟溫暖了他,給他以生活的信心,是思念妹妹的情懷鼓舞著他要堅持活下去。八年知青生活磨鍊了楊則袁的意志,他創作了“快樂山村”系列組畫,一直保留至今,由於他的勤奮和刻苦,楊則袁終於在“文革”恢復高考後,在成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天津美術學院,走進了大學殿堂,圓了自己的夢想。
大學畢業後,楊則袁回到了成都,搞美術設計掙到了一些錢,但是他一心要實現自己小時候在妹妹被送人的那一刻許下的願:一定要找到妹妹。於是踏上了一條十八年尋親寫生之路,他一邊四處打聽妹妹的下落,一邊利用空餘時間寫生創作,楊則袁是一個意志剛強的人,他三十歲離開成都尋親,一直到四十八歲,由於實在無指望找到妹妹方回到成都,即使如此仍然以成都為中心到處打聽妹妹的下落,可想而知,這十八年豈是一般人所能忍耐和承受得了的,春夏秋冬,寒去暑來,翻山越嶺,饑寒交迫,死去活來,意志不可摧,幾次高燒病倒都是農民兄弟用土藥救活了他,他永遠忘不了吉林延邊朝鮮族的老鄉把他從死神線上拉了回來,對農民的感恩之情也成了他創作的激情和動力。寫生路上數不盡的山川河流使他感受到了山川河流的生命,是大自然孕育了人類,沒有山川河流就沒有天靈生命,正是這長期的寫生生活,使楊則袁的審美觀和思想境界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之上,也因此帶動了作品的創新和發展。
新概念山水畫
畫風從繪畫學術角度來說,已形成傳統筆墨派水墨,借鑑西方寫實繪畫技巧及現代繪畫語言的學院派水墨和挪用西方現代、後現代藝術經驗的實驗性水墨三種趨勢。山水畫家楊則袁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新派畫家,他用一種新的概念把中國的水墨效果與創作油畫的技法相糅合,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山水畫樣式。讓色、墨在有光速感的物理時空里,產生一種時空穿越,作者以三維、四維的空間概念來經營其畫面,用中國畫中的潑墨沒骨技法和西畫中的光影、色彩的創作手法,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厚重、朦朧、深沉和充滿幻覺的意境,讓人觀後久久不忘,產生心靈上的震撼。
展望未來楊則袁先生非常注重讀書修為。這就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一個有大作為的畫家都很注重自我修煉,在不為人所知曉的情況下登上了一個又一個藝術上的高峰,隨著楊則袁先生的藝術作品的不斷面世,必將引起廣大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青睞,但我們也祝願楊則袁先生的藝術水平越來越高,因為他與齊白石老人相比,楊則袁還很年輕,在未來的藝術人生之路上會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