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227戶通自來水,有1戶飲用井水,有37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2%)。有583戶通電,有 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5%、0%和65.7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9戶(分別占總數的35.62%和25.59%)。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85輛,機車3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77畝,有效灌溉率為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7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畝。
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7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3.5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6.061萬元,占總收入的51.96%;畜牧業收入94.9868萬元,占總收入的20.0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60頭,肉牛120頭);漁業收入0.644萬元,占總收入的0.14%;林業收入9.2041萬元,占總收入的1.94%;第二、三產業收入32.481萬元,占總收入的6.86%;工資性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8.02%。農民人均純收入110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人(占勞動力的0.8%),在省內務工19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98戶,共鄉村人口2338人,其中男性1238人,女性1100人。其中農業人口2338人,勞動力1138人。該村以白族、僳僳族為主(是白族、僳僳族混居地),其中白族940人,僳僳族777人,其他民族6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18人,參合率99%。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598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669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221人,距離石頭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2人,其中小學生221人,中學生71人。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1066個(勞均9.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7人,其中男黨員69人、女黨員18人,少數民族黨員71人。
村委會由主任1人、副主任2人組成,下設桃園、西岩等18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沖江河兩岸錯落有致的納西村寨、白族村寨及碧綠的稻田、烤菸等農經作物給她增添了無窮魅力。這裡的人們一直延續著古老的民風,他們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與自然貼得最近的淳樸語言,生活中大山般的樸實,熱情大方的待人方式,原始傳統的生活習俗,獨特的民居建築風格,無一不充分表達了遠源流長的民族內涵,加上各民族長期與自然和諧相處,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居環境和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又極大地豐富了人文、文化內涵。
新農村經濟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開展了桃花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項目,完成了村道硬化等工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無產業發展資金。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芸豆、烤菸、畜牧產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