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陽朔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東鄰恭城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接永福縣、臨桂區,北與靈川縣、雁山區接壤。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0.83萬人,轄6鎮3鄉,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等11個民族。 2015年末,陽朔縣地區生產總值108.20億元,財政收入5.93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47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1億元,接待遊客1304.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0元。 陽朔縣擁有灕江景區、《印象·劉三姐》、碧蓮峰山水園、聚龍潭、蝴蝶泉、劉三姐水上公園、鑒山寺等營業景點15處。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陽朔為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屬荊州零陵郡,為始安侯國地。

南朝宋泰始年間(466—471年),改始安郡為始建國,熙平縣屬其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縣治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陽朔”為縣名。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灕江水路 灕江水路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與陽朔同屬桂州轄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   撤銷歸義縣併入陽朔縣,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縣治在今白沙鎮的舊縣村南側。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改桂州為靜江府。陽朔屬靜江府所轄。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桂林府,陽朔縣屬桂林府。

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陽朔屬桂林道,桂林道後改為灕江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灕江道廢,陽朔直屬廣西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廣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廣西省第八區(桂林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屬十一(平樂)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陽朔縣,屬桂林專區。

1961年5月,將7個人民公社分為17個人民公社(鎮),公社以下仍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

1962年8月,撤銷17個人民公社,設立7個區,共轄97個鄉級組織。

1968年4月陽朔縣屬桂林地區。

1981年2月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成立陽朔縣人民政府,公社、大隊成立管理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隊委會。

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歸桂林市管轄,成為市轄縣,縣治不變。  

1996年,陽朔縣面積1428平方千米,人口約29萬人。轄4個鎮、6個鄉: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城關鄉、普益鄉、高田鄉、金寶鄉、葡萄鄉、楊堤鄉。縣政府駐陽朔鎮。

1999年9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162號)同意城關鄉與陽朔鎮合併設立新的陽朔鎮,鎮政府駐原城關鄉政府所在地,新陽朔鎮轄原城關鄉和陽朔鎮的行政區域;12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222號)同意葡萄、高田兩鄉改為鎮建制,兩鄉改鎮後原轄行政區域不變。調整後,陽朔縣轄6個鎮、3個鄉: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普益鄉、金寶鄉、楊堤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朔縣總人口264640人。其中:陽朔鎮40891人,白沙鎮41621人,福利鎮41438人,興坪鎮36427人,葡萄鎮28176人,高田鎮29611人,金寶鄉26438人,普益鄉10544人,楊堤鄉9494人。

2003年陽朔縣行政區劃(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陽朔鎮 轄蓮峰居、屏風山、北門、鯉魚井、東嶺、鳳鳴6個社區;矮山、木山、驥馬、樟桂、高洲5個村委會。
101 白沙鎮 轄白沙街居委會;白沙、觀橋、龍村、白面山、舊縣、立龍、石塘、蕉芭、大竹山、蔡村、都林、古板、插花橋、扶龍、五里店15個村委會。
102 福利鎮 轄福利街居委會;福利、渡頭、新寨、雙橋、楓林、將軍、老梧、青鳥、絳村、順梅、龍尾、垌心、忠和、夏村、鎖石、屏山16個村委會。
103 興坪鎮 轄興坪街、興坪漁業街2個居委會;興坪、橋頭鋪、西山、古皮寨、書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西塘、江村、畫山、大坪、漁村、水洛14個村委會。
104 葡萄鎮 轄福旺街居委會;福旺、葡萄、西嶺、周寨、楊梅嶺、下岩、垌村、報安、陵陂、馬嵐、仁和11個村委會。
105 高田鎮 轄高田街居委會;田村、安定、下山、朗梓、古登、龍村、蒙村、龍潭、鳳樓、頭村、響村11個村委會。
200 金寶鄉 轄金寶街居委會;金寶、紅蓮、陽朔垌、長樂、大橋、大利、延村、楓木寨、新村、馬鞍、大水田、久大12個村委會。
201 普益鄉 轄普益街居委會;普益、上觀、木橋、留公、勇村、古樂、上游、大山8個村委會。
202 楊堤鄉 轄楊堤街居委會;楊堤、浪洲、浪石、地水洞、忠南、唐家、土嶺7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陽朔縣城區 陽朔縣城區

2015年末,全縣轄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6個鎮,金寶鄉、普益鄉、楊堤鄉等3個鄉,99個行政村(居民區)和6個社區,944個自然村(居)民組。   陽朔縣治地陽朔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地處東經110°13′-110°40′,北緯24°28′-25°4′。 東鄰恭城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界永福縣、臨桂區,北與靈川縣、雁山區接壤,縣域面積1428.38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陽朔鎮縣前街1號。

地貌

陽朔縣地貌以石山、丘陵為主,山地為輔。東北部和西南部兩側地勢較高,屬海洋山脈(東瑤山)和架橋嶺山脈(西瑤山)的邊緣,山脈走向大致呈西北-東南,是縣內主要河溪發源地。

中部為一塊約150平方公里的山丘,海拔200-500米之間。自西北貫穿東南的寬闊地帶屬岩溶地貌,地勢較低,且自北向南傾斜,東南太平洋暖濕氣流入時,受到地形抬升,容易降雨,同時寒潮易於浸入。

境內河流大多自西北而流向東南。岩溶區內石山林立,海拔200-500米,相對高差50-300米。石山間容蝕窪地、峰林谷地、河流沖積平地交錯分布,地勢較平坦。  

氣候

陽朔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縣內岩溶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夏長冬短,東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區冬長夏短,春秋適中。氣候受季風影響,一年的旱、澇、冷、熱變化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陽朔縣 陽朔縣

據縣農業區劃辦提供的資料,1993年進行土地資源勘察,全縣土地總面積14.2848萬公頃(214.26萬畝),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積10.5226萬公頃(157.84萬畝)。

在可利用土地面積中,耕地面積2.0113萬公頃(30.17萬畝),園地面積7400公頃(11.10萬畝),有林面積3.5793萬公頃(53.69萬畝),已養殖的水面面積680公頃(1.02萬畝),荒山荒水荒灘荒地面積1.4533萬公頃(21.8萬畝)。

陽朔縣土壤種類多,共有125個土種,耕地土壤理化性狀較好,有機質含量較高,有機質含量在2.5-4%之間,酸鹼度適中PH值在6.5-7.5之間,質地多屬壤土和沙壤土,沙土和粘土面積小,耕層厚度多在12-18厘米之間。

礦產資源

截止2015年,陽朔縣發現的礦藏資源,金屬礦有鉛、鋅、銅、鐵、錳、鋁土,非金屬礦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鉛、鋅礦主要分布在興坪鎮的老廠、鹹水、鍾家、大源林場的寶峰山一帶,儲量60萬噸左右。銅礦分布在金寶鄉的大蘇、小蘇、三岔、徒廠河以及興坪鎮的老廠一帶,儲量約1.4萬噸。鐵礦主要分布在楊堤的下龍、高田的沙子溪、金寶的大橋一帶,儲量30餘萬噸。錳礦分布在福利青鳥一帶,儲量30萬噸左右。汞礦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帶。鋁土礦分布在楊堤的下龍、土嶺一帶,儲量8萬噸左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興坪的水洛、白沙的楓木坳、福利的屏山等地。重晶石分布在陽朔鎮的樟桂和金寶的青龍口一帶。石灰石等遍布全縣。  

水資源

陽朔縣有水資源21.3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億立方米,地下水6.82億立方米。農業用水0.9億立方米,人畜飲用和工礦企業用水0.16億立方米,總用量1.07億立方米,僅為5.02%,尚有95%未利用上。福利鎮矮山有溫泉1處,水溫29.8℃-31.8℃,水流量每秒2.5-2.68升,尚未開發。理論蘊藏量8.38萬千瓦,可開發的4.02萬千瓦,至2002年已開發0.364萬千瓦。

陽朔縣主要河流17條,總長243.78公里,總集雨面積1294.97平方公里,共約有地表水13.23億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陽朔縣主要動植物有170多種。

其中魚類110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7種,鳥類21種,哺乳類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穿山甲、果子狸、原雞、蛤蚧、麝等。

植物主要有地衣類、蕨類、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較珍稀的靈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黃蘭花、觀光木、雞屎楊梅、竹柏、長枝油杉等。用材林以松、杉、毛竹為主,經濟林以油茶、油桐為主,水果以沙田柚、柑橙、金桔、柿子、板栗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油料作物以花生、芝麻、油茶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青麻、檳榔芋為主。  

人口民族

人口

明嘉靖元年(1522年),陽朔縣2220戶,16585人,戶均7.65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陽朔縣誌》吳德征序中所提“朔邑編戶幾萬家”,估算當時人口約70000人。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18428戶,89781人(男50321人,女39460人)。

1964年,陽朔縣總戶數36304戶。總人口167156人(男84777人,女82379人)。非農業人口14475人。

1985年,陽朔縣總戶數51844戶。總人口271739人(男138998人,女132741人)。非農業人口23588人。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陽朔縣總人口308296人,常住人口272223人。  

民族

截至2010年,陽朔縣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鮮族、土家族、滿族、白族等十一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5年末,陽朔縣地區生產總值108.20億元,財政收入5.93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47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1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23.53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22.34億元,接待遊客1304.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0.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3.3:31.1:45.6調整到21.4:38:4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0元。  

第一產業

陽朔農業發展 陽朔農業發展

農業是陽朔縣國民經濟的基礎。

2014年,陽朔縣糧食、肉類、蔬菜產量分別達到12.65萬噸、2.96萬噸、26.88萬噸,苗木花卉、砂糖桔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6萬畝、6.5萬畝,專業規模養殖場達389個。全縣金桔種植總面積達 18.1萬畝,占全國金桔種植面積的55%,總產量21.6萬噸,占全國金桔總產量的65%,農民人均純收入10868元。  

201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2.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1.72億元。

2015年,陽朔縣水果種植面積30.18萬畝,其中金桔、砂糖桔種植面積分別為18.6萬畝、8.13萬畝,“十二五”期末水果總產量達39.48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1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23.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  

第二產業

2014年,陽朔縣補助134家微型企業379萬元。完成葡萄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和白沙石材加工集中區綜合整治。完成工業投資8.79億元;工業產值63.4億元,增長10.8%,其中規模工業產值48.6億元,增長12.6%;工業增加值21.7億元,增長9.8%。  

2015年,陽朔縣工業增加值完成22.34億元,是2010年的2.30倍,年均增長12.83%。累計實施內資項目129個,外資項目11個。  

第三產業

1985年個體有證商業755戶,零售額645萬元,占全縣商業總零售額的12.9%;飲食業零售額85萬元,占飲食業總零售額的41.5%。

2006年,陽朔縣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2.04%,旅遊業稅收達8867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6.9%。

2014年,陽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9億元,全年接待遊客1230.9萬人次,增長5.1%,其中入境遊客198.1萬人次,增長5.3%;旅遊總收入83.4億元,增長30.4%;遊客人均消費677元,增長31%。  

2015年,陽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億元,接待遊客1304.9萬人次,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長9.97%;實現旅遊總收入100.2億元,年均增長26.0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3.3:31.1:45.6調整到21.4:38:4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億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長13.94%。  

交通

陽朔縣交通地圖 陽朔縣交通地圖

陽朔縣城距桂林市僅65公里,有二級公路相連,南至柳州、南寧、北海,東南可達梧州、廣州,陽朔至廣州的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車,在陽朔境內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個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桂林城北、灕江景區。

水路運輸上至桂林,下達平樂、梧州、廣州,可常年通航,縣內有碼頭5座。

民航依託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與國內、國際大中城市相通,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現已開通航線50多條,可直航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000萬人次,從廣州乘飛機至桂林只要45分鐘,方便快捷。

鐵路方面,貴廣高速鐵路通過陽朔縣並在興坪鎮設陽朔站,距興坪灕江山水景區僅10分鐘車程,距陽朔縣城車程約50分鐘。   普速鐵路運輸可依託桂林通往全國各地,桂林市鐵路北接京廣複線,南連黔桂、桂柳動脈,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

社會事業

教育

2006年,陽朔縣國小、國中的入學率分別為99.9%和103.4%,輟學率分別為0.04%和2.1%,15周歲和17周歲完成率分別為100%和89.5%,國小、國中畢業年級的畢業率分別為100%和98.9%。

2006年,陽朔縣上重點大學錄取線達91人,二本上線321人,三本上線344人,本科上線人數756人,本科上線率為39.8%;專科上線924人,本、專科上線人數達1680人,上線率為88.3%。一年來獲得免費發放教科書的學生共12318人次,其中國家免費提供部分共53.19萬元、縣內補貼14.04萬元;獲得農村寄宿制困難補助費的學生共2899人次,共補貼14.49萬元。全縣共有中國小學生29480人(其中國中11980人、國小17500人),2006年免收雜費481.47萬元。  

截至2009年,陽朔縣共有公立學校127所(職校1所,高完中1所,高中2所,國中10所,九年制學校2所,中心國小7所,村級國小61所,實驗國小1所,教學點41個,幼稚園1所);民辦學校41所(其中國中1所,培訓機構20所,民辦幼稚園20所)。  

衛生

陽朔縣歷史上醫療以中、草醫為主。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陶壽剛在高田圩開設和安堂中藥店。

民國期間,各圩鎮又先後開設過近50家中藥店。至解放前夕,尚有平安堂、天元堂、熊同壽、利昌藥鋪、保全堂、長春圃等34家中藥鋪開業。

1975年,投資41萬元在縣城北門南側新建縣人民醫院,1980年竣工,占地面積7364平方米。 至1985年底,有病床184張,全院分醫務、護理、後勤三大科和門診部、留醫部,下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20個科室。  

至1985年,興坪、白沙2箇中心衛生院,福利、高田、金寶、葡萄、城關、普益、楊堤、陽朔鎮等8個衛生院,共有門診、病房7280平方米,病床107張,醫療器械一批。縣直衛生機構縣人民醫院、 婦幼保健院、防疫站門診部、留醫部等業務用房共11261平方米,病床199張。

截至2015年,陽朔縣人民醫院有衛生技術人員328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人,中級以上職稱126人。

截至2015年,陽朔縣婦幼保健院占地11988平方米,建築面積5564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3557平方米。有在職幹部職工211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72人,初級101人,編制床位110張,實際開放床位110張。  

社會保障

2015年,陽朔縣派出555名工作隊員組成99個工作組,到各村開展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工作,實現2261人脫貧。建成保障性住房277套,完成1200戶農村危房改造和71500戶農村住房政策性保險參保工作。發放教育發展基金218.57萬元。資助各類貧困學生1.33萬人次904萬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8.92%,基金補償13.33萬人次1.098億元。投入9000多萬元加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與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協定並派員深造。100%兌現落實計生獎勵扶助257.8萬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8.06‰。  

市政建設

2015年,陽朔縣一期實施的山水大道(北段)等4條主幹道路基工程及給排水、排污、電力、通信、燃氣等管線工程全部完成,山水大道(北段)全線貫通;新城區返還安置區內11條道路已開工建設,完成投資9100萬元,完成總工程量的80%;啟動了荊鳳路、神山路升級改造工程;完成了荊鳳南路、荊埡隧道、抗戰路南段等路段改造工程;完成印刷廠片區拆遷工作。

2015年,陽朔縣籌資1.48億元對遇龍河、灕江東岸、高田至福利沿線進行升級改造。完成遇龍河示範區19個村屯1487座房屋立面改造、420座廢棄危舊房拆除、7.5公里聯網公路、6.2公里觀光步道的修建和村道硬化、村屯綠化、縣城立體綠化等工作。完成灕江東岸300多座房屋立面改造、1萬多平方米村屯綠化、9公里村道硬化、8個自然村飲水淨化示範工程,全力推進楊堤至興坪步道建設。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541戶。  

歷史文化

戲劇

社日 社日

歌樂、齋醮,是陽朔縣民間最初出現的表演藝術。清康熙年間起,相繼建成福利行宮戲台、興坪武聖宮戲台、高田關帝廟戲台、縣城江兩會館等24個戲台,戲曲演出頗為活躍。

桂劇

清鹹豐六年(1856年),龍潭徐大德創辦“寶華群英桂劇科班”,後人稱“寶字科班”,陽朔始有桂劇正式班社。清末民初,陽朔、白沙、福利、興坪、高田等圩鎮出現“玩字班”。民國21年白沙增辦“瑞英樂科班”(稱瑞字科班),26年縣城在江西會館成立“壽陽劇院”。兩個戲班分別在陽朔縣和桂林附近各縣巡迴演出10多年,33年至34年因日軍入侵而散班。同時,各圩鎮、農村的桂劇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動,桂劇有了發展。

建國後,1953年各區相繼成立業餘文工團,原有桂劇班子上演桂居4傳統劇目,文化部門蒐集整理傳統劇目,桂劇有了新生。

1969年,成立陽朔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後簡稱文藝隊),屬文教局領導,1979年後以演桂劇為主。縣文化局開辦文藝小小班兩期,共30多人,培訓小演員充實了文藝隊。1982年參加桂林市戲劇展覽周演出桂劇《包公牽驢》,獲創作、演出三等獎。1985年,縣文藝隊共有隊員44人,演員、樂隊、編導、舞台美術力量較齊全,演出桂劇劇目有《十五貫》、《秦香蓮》、《火焰山》、《胭脂》、《鄭小姣》、《花王之女》、《徐九經升官記》等20多個。

彩調

彩調又稱“花燈”、“調子”,是陽朔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各鄉村。民國4年至25年間縣境彩調已是興盛時期,稍大村莊都有彩調班子。較有名的師傅有高田的徐老友、城關的莫乃乃等人。

1951年至1956年,白沙兆村源、高田富絹村陸續開辦多期彩調科班,其他村莊的業餘彩調隊也先後成立,至1958年全縣有業餘彩調隊112個,並掀起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熱潮。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1979年,桂林地區在陽朔縣舉行地區業餘文藝會演,陽朔縣創作的現代彩調劇《考嫂子》等節目參加演出,業餘演員廖艷蘭、朱貴鳳獲優秀演員獎。1980年召開第三次全縣老藝人座談會,縣文化館組織19人的演出輔導隊到農村巡迴輔導,全縣業餘文藝團隊發展到153個,隊員4300多人,春節共演出375場,觀眾達16.0萬人次。1981年、1982年,縣文化局組織代表隊參加桂林市曲藝會演和戲劇展覽周,彩調《蓮池會》獲創作、演出二等獎,《打貓賠兔》獲三等獎。《蓮池會》演員王福榮獲演員新秀獎。 1985年全縣有業餘彩調隊84個。

話劇

《鳳凰城》 《鳳凰城》

民國15年,縣政府請上海啟明新劇社在縣城同樂戲院表演白話劇(文明戲),時間約3個月。同年暑假,中共桂林縣支部派一個話劇團到陽朔縣城,在粵東會館演出《劉姑的處境》、《殘年》等反封建長短話劇10餘個,連演10天。從此,每逢紀念日各區國小便排演一些短小話劇,到桂林讀書的學生也回縣演出。1939年7月以後,在共產黨員教師組織下,陽朔國民中學師生在縣城廣場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約黃昏》、《一家人》等劇目。1942年,由縣長組織演出《鳳凰城》。 1944年、1945年,興坪戰時青年服務隊和臨陽聯隊,在游擊區演出《農村曲》、《軍民進行曲》、《青紗帳》等。1947年,碧蓮表證中心校的教師和桂林師範實習生,演出大型新編歷史話劇《林沖夜奔》和木偶劇《一個銅錢》。福利中心校師生演出歷史劇《天國遺恨》。

建國後,縣、區、學校文藝隊曾演出《三代仇》、《青年一代》、《風華正茂》、《滿意不滿意》、《於無聲處》、《一絲不苟》等話劇。

歌舞劇

建國後,在舞台上演出的有《白毛女》、《兄妹開荒》、《蚌殼舞》、《小二黑結婚》、《九件衣》等。《蚌殼舞》曾參加自治區會演。1958年,桂林地區舉行工交、財貿、農業三個系統文藝大會演,陽朔自編的歌劇《李老漢進城》參加演出。1966年,縣農村文藝宣傳隊移植演出歌劇《紅松店》、《王傑之歌》等。1975年,縣文藝隊創作演出七場歌劇《廖長有》和組歌《韋江歌》。  

風景名勝

天籟·蝴蝶泉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天籟·蝴蝶泉是國家AAA級景區,位於陽朔十里畫廊精華地段。以山、水、石、洞,懸空吊橋,泉水瀑布及原汁原味原生態的侗、苗風情而得名,在景區里可與著名的101侗寨寨主及苗王的後裔親密接觸,與侗哥苗妹歡聚一堂,還可以親身體會做寨主苗王的滋味。傾聽傳承千年並於2009年10月榮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籟之音---《多情的侗族大歌》。  

圖騰古道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圖騰古道位於陽朔著名的“十里畫廊”中的位置。距離桂林不算遠,景區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圖騰柱、古老的弓弩、讓人聽不懂念念有詞充滿野性誘惑的肢體語言等原始生活場景,再現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獵和甑皮文化的歷史風貌。

月亮山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月亮山位於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十里畫廊景區末端。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如果是開著車賞月山,那個石拱的形狀會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 ,繼而又變成下弦月。

月亮山有天下名山、仙山、靈山之美譽,山上有大理石鋪就的800級登山道可達月宮。月宮高、寬均約50米,內多乳石,狀如嫦娥、玉免,與廣寒宮神話相合。  

世外桃源景區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世外桃源景區是根據晉代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意境,結合當地的田園山水風光開發建設的首批國家AAAA景區,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旅遊目的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景區的遊覽方式主要分水上遊覽和徒步觀賞。水上的遊覽乘輕舟環繞湖光山色,園村舍,過綠樹叢林,又穿山而出,沿途可經原始形態的迎賓、祭祀、狩獵,又可 欣賞到民族特色的狂歌勁舞、邊寨風情;徒步觀賞的民寨群是桂北各少數民族建築的一個縮影,鼓樓、風雨橋、對歌台、花樓、長廊、圖騰。

楊堤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陽朔[廣西桂林市下轄縣]

楊堤位於陽朔縣北部,屬於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區,境內群山聳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田園青山倒影花兒香鳥兒鳴蜂而忙人兒悠,山與水人與物融為一體,一派南國風光。

陽朔楊堤灕江景區主要以坐竹筏游灕江為主,從楊堤漂到興坪,途經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神筆峰、浪石風光、雄獅爬五指山、老人守苹蘋果、八仙過江、九馬畫山、終點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處。  

地方特產

松花糖

小吃 小吃

松花糖發源自位於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故居中的私人廚房,由李宗仁家中的一名廚師發明。近百年傳承創新,風味愈加誘人,甜而不膩,入口酥化不粘牙,流行於桂北地區,濫觴於陽朔興坪。

松花糖去古已遠,名稱的由來,一說是由於松花糖粒粒金黃色如松花;二說源自於松花糖“酥脆清甜,入口即化”,是“酥化糖”的訛誤;也有說因其作為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的傳統年貨,寓意著“輕鬆花錢”的新年願望。松花糖亦為陽朔興坪的特色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