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株洲恐龍地質公園,具體為:第一期在遺蹟原址約70畝用地上建設獨立的“株洲恐龍博物館”;第二期建設古生物地質博物館、恐龍和地質科研科普與學術交流基地、恐龍動漫影視基地和娛樂休閒基地,最後形成“一園兩館三基地”,成為株洲又一個旅遊目的地。株洲恐龍地質公園的建設將進一步彰顯株洲形象,提升株洲影響力。
2012年年株洲市兩會,《將株洲恐龍園建設列為2012年重點建設項目》成為今年政協“一號提案”。提案建議,未來可以將恐龍園打造成綜合性地質公園,即株洲恐龍地質公園。
發現歷程
2008年6月,隨著株洲市天元區東湖學校建設工地上的一聲巨響,施工人員在現場發現大量黑色不明硬塊。隨後,先後有國家、省地質古生物專家16人共40多次到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認定工地下掩埋著上億年前的巨大恐龍化石群,範圍達到了一萬平方米,化石層厚度達到13米,採集到化石226塊,而且相對集中。經考證,這些化石為蜥腳龍、鴨嘴龍、虛骨龍、霸王龍、似鳥龍、鳥臀類等種類豐富的晚白堊紀恐龍化石遺蹟,在國內外均屬罕見。
考古專家稱,株洲市恐龍化石的發現對研究、證明地球中新代由恐龍滅絕到人類的生命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有關專家一致認為這是“意外的發現,巨大的財富”。建議在此建一座全球唯一的城市恐龍博物館。去年l2月,株洲市政協委員湯樹林著手撰寫提案,希望加快株洲恐龍地質公園建設。目前,株洲市國土資源局多次邀請國土資源部、中科院、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的專家到實地考察,並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恐龍遺蹟保護和恐龍公園建設工作。同時,有關方面也拿出了關於建設株洲恐龍地質公園的投資方案。
化石檔案
株洲恐龍遺蹟及化石檔案:
地點:株洲市天元區戴家坪組地層(東湖學校工地)
發現時間:2008年6月,工地爆破中,陸續出現疑似恐龍化石,專家實地考察後確定為恐龍化石。
化石層面厚度:現已確定有9個岩石層共13米厚,其中6層有恐龍化石。
已採集化石數量:226塊,還有100多塊略碎的化石暫時不能鑑定。這些化石現存於株洲市文化園內的株洲博物館和株洲市國土資源局。
特點:化石數量和種類十分豐富,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
恐龍類群(至少4類5種恐龍):蜥腳類恐龍、小型進步虛谷恐龍(獸腳類)、棘龍類(獸腳類)以及進步鴨嘴龍類。化石經初步鑑定計有蜥腳龍、鴨嘴龍、虛骨龍、霸王龍、似鳥龍等五種恐龍。年代:反映了東亞地區上白堊統恐龍生物群的總體特徵,因此該套地層的時代應該屬於晚白堊世;鑒於鴨嘴龍亞科相關類群以及棘龍類化石的存在,地層的時代可以被限定在晚三冬期至坎帕期;這一推斷還有待微體古生物學和年代地層學相關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成因: 異地埋藏,通過地球運動演變而來,可能是流水衝來。
科學價值:這是湘江流域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對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地區古地質、古氣候、古生態的演變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社會意義:若適當定位,以恐龍遺址帶動旅遊和科普,今後或成為株洲的另一張城市名片。
所發現的化石都已進行了收藏和造冊,工地也於2008年停工。專家建議對恐龍化石進行比較細緻的整理和維護,以便於獲得更多的形態學信息用於日後的科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