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柏城鎮辦事處所在地古為柏國,1950年置城關鎮,1987年更名為柏城
鎮,為西平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區面積23平方公里,總人口87000人,為駐馬店第一人口大鎮。
柏城鎮辦事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三條交通大動脈穿境而過,北距內陸特區漯河市20公里,南距新興城市駐馬店市40公里,1小時可達新鄭機場。水資源豐富,電力供應充足,人傑地靈,信息靈通,各種基礎設施齊全,是各方人士投資建廠的理想去處。
地理位置
柏城鎮地處西平縣境偏東部,是西平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總面積30.6平方公里 。現轄東關、西關、南關、北關、三里灣、寶岩寺6個管理委員會,20個居民委員會,它們分別是西街居民委員會、南街居民委員會、北街居民委員會、車站街居民委員會、經貿路居民委員會、護城河路南段居民委員會、護城河路北段居民委員會、新洪路南段居民委員會、新洪路北段居民委員會、南關居民委員會、北關居民委員會、城隍廟居民委員會、金梁橋居民委員會、張堂居民委員會、西苑居民委員會、塔西居民委員會、寺後居民委員會、裴園居民委員會、東三里灣居民委員會、西三里灣居民委員會,全鎮居民21016戶,6.5萬人。
交通情況
交通便利,京廣鐵路貼鎮境東穿過,京深公路從鎮境西越過,省道西上公路穿境而過,是連線東西的的交通幹道。境內通往各鄉鎮的縣級公路6條,總長115.1公里,全為柏油路面。
境內有三級火車站一座,公共汽車站二座,日平均流動人口2.5萬人,日最高流動人口5萬人。
自然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設施齊全。城區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洪河、洪澍河流經城區,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30000噸/日,城區排水設施完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供水排水暢通。現在110Kv變電站1座,35Kv變電站2座,年供電4億千瓦時。已建成專業貿易市場8個,其中“西平縣商貿中心”和“棠溪商城”為豫南最大成衣批發銷售中心,年成交款達4.5億元。文化教育事業發達,現有電視台2個,覆蓋面4000平方公里,廣播電視台1個,覆蓋6000平方公里,有影劇院5個,舞廳29家,圖書館4個,中學3所,國小5所,教學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
柏城鎮發揚“頑強拼搏,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爭創一流”的精神,奪取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全鎮四級企業發展到1276個,從業人員8344人,完成社會總產值585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完成4006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0元,完成財政收入1026萬元,獲縣目標管理一等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畫生育、信訪民調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突出成就。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管理更趨科學,社會治安大局進一步好轉。將原來的五村七街劃分為20個居民委員會,把每個居民集中區都建成“安全文明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形成一條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居委會為信託,融警務區、精神文明共建理事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的五位一體治安防範網路,先後建成高標準安全文明小區17個,其中省級命名的1個,地級命名的2個,縣級命名的14個。98年柏城鎮被評為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縣信訪工作第一名,鎮司法所被命名為省、地級“文明司法所”。
柏城鎮加快對鎮辦企業的改革步伐,先後對電纜材料廠、電機廠等5家鎮辦集體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共盤活存量資產386萬元,使企業負債率降低11個百分點,集體資產淨增610萬元,增值27個百分點。共引進項目14個,引進資金1200萬元,其中縣外資金873萬元,引進人才30人,引進設備121台(套),有力促進了全鎮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全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0元,平均每年人均增加123元。民眾住房條件大為改善,人均擁有住房面積20平方米,彩電、冰櫃、電話、VCD等 現代家用電器的擁有量達到85%,西關、東關、南關3個村委被評為全縣小康建設示範村。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居民的文明意識、公德意識顯著增強,保持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全鎮有120戶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居民參評率達98%,其中北關、東關村委被授予地級“文明村”榮譽稱號,為西平創建“三優杯”和省級衛生文明縣城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