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山

林錦山,民國22年(1933)3月出生,惠安縣螺陽鄉錦東村人。

基本信息

林錦山,民國22年(1933)3月出生,惠安縣螺陽鄉錦東村人。1957年7月,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療系,分配在安溪縣醫院任外科醫師,兼職放射科。1958年夏開展切除闌尾、剖腹產和一般中小型(包括外科)手術。因手術器械“開路鉤”買不到,他煞費苦心,自行仿製一個竹器“開路鉤”套用。1958年初首創胃穿孔修補手術。1960年初進行胃次全切除,皆獲得成功,為安溪醫療作出貢獻。爾後,逐步能夠處理腹部、創傷、矯形和部分胸部等手術。有不少疑難危重患者,應診而著手成春。
縣城南街林某6歲時,左膝蓋腫痛跛腳。應診者皆以“牛仔頭風”醫治。雖說腫消痛減,但過些時又發生,反覆多次,歷三年多未愈,就醫市醫院。住院兩次,每次治療一個多月,仍未根治。12歲時,錦山應診,抽出膿,切開膝蓋,削淨腐骨,遂康復。縣城尾寮陳某32歲,腹部發生微痛,漸次加劇,飯吃不下,甚至吃下又吐出,就醫多人,均無見效。病了一年,瘦骨嶙峋,氣息奄奄,急就醫市醫院,住院一周,診斷後,疑是癌症。患者抱病絕望回家。錦山應診,動了手術,病在腸結核,切除後,患者生命得以延續。縣城小東街林某,50歲,腹脹痛,就醫縣醫院,疑為癌腫,要患者轉院治療。其家屬正作準備,錦山應診後說:“宜抓緊手術,若轉院路遙耽誤,病將加劇難醫。”留下病者,由黃捷香醫師主持手術,發現腸粘連——腸梗阻,合併尿瀦留。治療後,遂康復。
錦山常說:“救死扶傷,急病人之急,解除病人痛苦,就是最大安慰。”還說:“要盡心力,給患者治病,如救不活,死於病,則問心無憾,而死者目瞑,其家屬亦無怨尤。”凡是經過錦山動手術治癒者及其家屬都贊說他對待病人認真負責,手術後,經常下病房看望,關心慰問。
1970年,錦山被下放虎邱鄉衛生院任外科醫師。縣城一帶的患者不辭路遙,前往就醫。1975年調回縣醫院任外科醫師。1977年12月升任副院長。1979年參加省衛生廳舉辦為期3個月的院長學習班結業回院,即參照衛生部有關醫院工作指示,針對醫院存在問題,制定切合實際的各種規章制度。由院長和科室負責人組織總值班,輪流值日檢查工作並處理下班後緊急之事,如及時解決急病者的就醫,博得好評。由於他待人坦誠直爽,肝膽相照;凡事以身作則,看到不正之風,敢說敢抓;對職工反映問題,耐心傾聽,認真落實予以徹底解決。整頓改革後,醫院出現了新風貌。
1980年7月,錦山在晉升外科主治醫師考核中撰寫“破傷風臨床治療方案”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外科治療綜述”等論文,博得醫學界好評。12月,他被選為安溪縣第三屆政協副主席。第四屆連任。翌年10月,被選為安溪縣科協主席。在縣政協和科協的活動中,深受各界人士讚許。
1981年7月21日,錦山發現胃癌,施行手術,療養數月後,堅持工作。為繼續整頓、改革,先在職工大會上作了“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的專題報告,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和雷鋒等的服務精神。繼而開展“假如我是一個病人”、“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家屬”和“作為一個白衣戰士該怎樣?”等專題討論,啟發並激勵大家設身處地多為病人及其家屬著想,排憂解難。對職工進行政治與醫德教育後,醫院服務態度與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變與提高。1984年醫院總結工作成績:搶救危重病人1527人次,成功率95.48%;下鄉搶救危急重病者30多人。地區評比,報省衛生廳授予安溪縣醫院為“文明醫院”稱號。
錦山積勞,舊病復發,醫治無效,於1986年8月23日在故鄉辭世。安溪縣各界人士聞訃深感哀悼。24日縣直各機關單位的領導和代表一百多人前往惠安參加追悼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