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書以豐富的資料、流暢的文筆將東鄉秀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一一奉獻給讀者,如同覽勝與破謎的視窗和導圖,引導讀者走進東鄉,了解東鄉。
目錄
千古歲月
自然地理概況/3
滄海桑田話建置/6
境內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王家溝遺址/15
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
……
書摘
林家遺址1976年8月,臨夏州文物普查隊發現了林家河灘遺址,後被東
鄉縣革委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4月和1978年4月,甘肅省博
物館文物隊、臨夏州博物館和東鄉縣文化館先後分兩次對之進行發掘。
1981年,該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家遺址是
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重要遺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黃河上游地區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因
與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類似而得名。
林家遺址位於東鄉族自治縣西部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第二黃土
台地上,距臨夏州城8公里。該遺址高出河面100米,隔河與臨夏市上莊遺
址相望。主要分布在破四格、秋梁地、陰窪坡子三處,總面積約100多畝。
在陰窪坡子斷崖上暴露著大面積灰層,多處灰層厚達1米~2米。在破四格
、秋梁地地坎上有大量的彩陶殘片,從中可看出,當時的陶器有盆、缽、
碗、罐、壺、瓶等,均為黑彩,彩紋多為平行線、圓點、格線、葉網紋等
。線條均勻對稱,渾然一體。陶質細膩光滑、色多呈橙黃。彩陶中的橙黃
黑彩是馬家窯文化的重要特徵。在林家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繪著蜥蜴紋、
簡化的鳥紋和各式旋轉的翅羽紋,不是刻意地寫實描繪,只是示意的象徵
性紋樣,在藝術上開始抽象提升。同時發現了制陶窯3個,灰坑98個。制陶
窯穴為袋狀,部分斜壁,部分直壁,深至0.5米以下逐漸擴大,底部極平
,小圓口。穴壁很整齊,有的還保存著塗抹的草筋泥,聚熱性能強,能有
效地提高燒陶溫度。從燒制的陶器看,不論器型、質地、紋飾,還是品種
、工藝,均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在整個彩陶中占20%~
50%,畫彩的部位,有的在外壁,有的在口沿,有的大口徑器物裡面也有
彩畫,紋飾繁華多變,表明畫彩技術已臻於成熟。一般黑彩是以錳和鐵為
原料的,而這些器物上的黑彩可能以錳為原料,因為在距此不遠的東塬溝
就有錳礦,可就近取材。
在林家遺址中首次發現了馬家窯時期大面積的居住遺址,發現房屋27
處,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的房屋,都是半地穴建築,房基在生土層中
,四壁下及灶址中都有柱洞穴。灶址皆為兩個圓形直壁半底深穴,灶口與
地面平。門道都是正方形,門道口開向大夏河一邊。門道以草泥鋪成,室
內和房頂用黃土和粘土夾草筋泥抹平;中層房址,屋基平整夯築而成,挖
在堅硬的夯土中,半地下淺穴。僅發現一處淺穴低圓灶址,未發現柱洞;
上層房址房門高,已被破壞。屋基夯築,出現平地築牆建築,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