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王村[濱州市濱城區市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東王村位於濱城區政府以北6公里處,隸屬市東街道辦事處,村莊占地10萬平方米,全村現有耕地25公頃。

概況

東王村於明朝永樂年間建村,由河北棗強縣王氏兄弟偕北京南門外齊氏遷此定居,以姓命村,因村西已有王家,本村遂稱東王。

西鄰205國道與西王相望,北靠濱海公路與北孟家相鄰,東接侯家,村南有北楊村。東王村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800米,沿205國道和濱海公路呈三角型分布,

東王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牧、漁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境內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大豆、棉花,少量蔬菜,植被覆蓋率30%以上。 205國道、濱海公路交叉貫境,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投資建廠、發展商業市場的首選黃金寶地。

解放初期,全村共有68戶,281人。至2000年,全村共有116戶,432人。現有王、齊兩姓,均為漢族。

194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1978年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50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4.2萬元, 人均純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10∶30∶262.4。

所授榮譽

該村屬濱城區經濟發展強村之一, 1997年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1998年被中共濱州市委、 市政府命名為“安全文明村” ;被市東街道辦事處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1999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命名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2000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命名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方位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

大事記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46年,進行地改革。

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進行土改複查,為各農戶劃定成份。

1956年,成立黨支部。

1962年,建立國小。

1970年,全村通電。

1971年,全村接通有線廣播。

1985年,投資5萬元沿205國道和濱海路交會處建起魯東大酒店。

1991年,投資1.5萬元為村民安裝了自來水。

1992年,東王村國小實現了“六配套”,即:校舍、操場、校門、院牆、課桌凳、廁所相配套。

1994年,沿205國道規劃建設飲食服務業26戶。

1995年, 根據市東辦事處教育調整方案, 東王村國小併入市東辦事處第二國小(畢家以西)。

1996年,投資10萬元,在村內鋪設柏油路1000米,並進行綠化。

1998年,投資25萬元,沿205國道建鋼材市場1處。

2000年,沿濱海公路規劃二層商貿樓29戶。

2004年,遷入新建東王鋼鐵市場,投資700萬,容納商戶50戶。

2008年,原鋼鐵市場再次配套升級,投資2000萬興建東王鋼鐵市場,占地300畝。

2009年,205國道與220國道交叉口處東王鋼鐵市場投入使用。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全村共有土地38.7公頃,其中40%左右是鹽鹼地,再加上落後的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的要求,糧食畝產不足40公斤,皮棉畝產不足5公斤,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建國後,東王村在黨的領導下於1951年開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開始創辦初級社,入社農戶14戶,至1955年村里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所有村民已全部入社。由於農業走上了集體化道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56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皮棉畝產20公斤,全村農業總產值2萬元左右, 每個勞動日價值0.5元,人均純收入50元。“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業生產陷入低谷, 各項生產指標明顯下降。據統計,1960年全村農業總產值1.2萬元,每個勞動日價值0.3元,人均純收入30元。1962年後,中共中央對農村政策進行了調整,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秩序,生產指標開始回升。1970年以後,濱縣八大排灌工程相繼完工使用,東王村進行了溝、路、渠綜合規劃建設,從而最佳化了水利灌溉條件,確保了20公頃土地的順利灌溉,為穩產、增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780公斤,比1978年增長480公斤。

1995年以來,畜牧養殖和漁業也有了長足發展。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5萬餘元,創利潤5萬元。

第二產業 東王村建築業歷史悠久,清末時期即負盛名。當時有一名叫王德溫的人,技藝超群, 參與完成過許多技術難度大、做工複雜的建築,在當地很有名氣。196 4年, 村領導為發揮村民的一技之長,組建了2個建築隊,因施工速度快,工程質量優而聞名周圍各鄉村。 現在東王村有4個建築隊,施工範圍拓展到東營、霑化等地,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收入15萬元左右。

第三產業 1978年村里投資1萬元在205國道東側興建了1處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的東王飯店, 開業當年就取得良好效益,年純收入4000元。是年村里又投資5000元,臨205國道建農機維修部1個, 由於維修水平高、服務熱情周到而深受客戶好評,當年創利2000元。 之後,還投資5000元在國道東側創辦了1個縫紉機組,從上海購進縫紉機等設備,聘請4名技術工人,投產後年出廠服裝3000件,創利5000元。

1998年又沿205國道東側新建鋼材市場1處,經過2004年,2009年多次配套升級,村委會多次大規模投資建設新鋼鐵市場,現如今年成交額1.75億元,已發展成為濱州市唯一大型鋼材市場,坐擁市區,輻射魯西北地區。鋼材市場的興起帶動了鋼鐵運輸業的發展,東王村現有大型運輸車輛48輛。

通過幾年的摸索,村領導班子認識到要想使村民的生活儘快跨入小康水平,必須充分利用東王村緊靠205國道和濱海路的優勢,大搞沿路開發,促進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 1985年村里投資5萬元,在205國道及濱海路交叉處建起了1處集停車、食宿於一體的魯東大酒店, 開業當年盈利2萬餘元。此外,黨支部、村委會審時度勢,積極鼓勵村民興辦個體企業,個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起來,沿205國道集飲食、服務於一體的個體戶共有26家。1998年又沿205國道東側新建鋼材市場1處,經過2004年,2009年多次配套升級,村委會多次大規模投資建設新鋼鐵市場,現如今年成交額1.75億元,已發展成為濱州市唯一大型鋼材市場,坐擁市區,輻射魯西北地區。鋼材市場的興起帶動了鋼鐵運輸業的發展,東王村現有大型運輸車輛48輛。在濱海路北側又新建29戶商品樓房,形成了一個集飲食、貿易、休閒於一體的綜合市場。至2010年底,全村從事個體經營的有116戶, 其中鋼材市場業主50戶、飲食服務26戶、汽車修理2戶、運輸業48戶、鋁合金銷售1戶、加油站1戶、從業人員共有400餘人。短短几年內,東王村的第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村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社會進步

新中國建立以來,東王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村民對舊房屋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和改造。 1970年以後將土坯平頂房全面更新為土坯結構的起脊瓦房。至2000年,全村100%的住戶,按規劃建起了磚石結構的小康新居室,戶均建築面積136平方米, 人均占有34平方米,80%以上的住戶進行了高檔次的裝修。彩電、冰櫃、空調等家用電器進入平常百姓家。

1992年, 村委會投資1.5萬元為村民安裝了自來水,徹底解決了飲用苦鹹水的歷史,保障了村民的身體健康。1996年投資10萬元,在村內鋪設6000平方米柏油公路,並進行了綠化,從根本上解決了晴天黃土撲面,雨天道路泥濘的行路難問題。

隨著村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和信息產業的興起, 至2000年底,全村戶均1部程控電話,運用電腦網際網路談生意、交流信息已成新的時尚。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小機車等平均每戶1輛。

東王村“兩委”在大力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不失時機的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現村中建有圖書閱覽室1處, 年訂報刊雜誌35種,存有政治、歷史、文藝、經濟、致富信息等各類圖書1000餘冊。黨員活動室、青年民兵之家、計畫生育人口學校、老年活動室配備了多種學習材料和文體活動器材,供村民閱讀使用。

1995年,根據市東街道辦事處對中國小調整布局、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將村辦國小合併到辦事處第二國小。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村中還有衛生室1處,實現了小病和防疫不出村。另外應由村民負擔的“三提五統”(管理費、公積金、公益金;優撫款、民兵訓練費、計畫生育管理費、修築道路費、鄉村辦學費)及水費、電費、治安費、教育集資等各項費用都由村集體承擔,成為名副其實的“無負擔”村。現在東王村民風良好,環境優雅,老有所養, 少有所教,生活富裕,村民安居樂業。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東王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0年黨組織公開後全村有黨員2名。1955年成立黨支部,共有黨員5名。2010年全村有黨員23名,現任黨支部書記王之國。1998年被濱州市委命名為爭創五好黨支部“先進單位” ,自1993年以來,連續8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評為“先進黨支部”。自1998年以來, 連續3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全方位目標管理“先進單位”。1997年被濱州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53年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全村農民自願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在互助合作組織形式經過整頓提高之後,至1956年全村農民參加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基本完成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第一任大隊長王德欣。1967年,東王村成立革命委員會,王德峰任主任。1986年,東王村建立村民委員會,下轄兩個村民小組。第一任村委會主任王星文,現任村委會主任王之國,婦女聯合會主任趙艷青,團支部書記趙艷青,計畫生育協會主任王星文(兼),民兵連長、治保、調解主任王之國(兼),村民理事會主任王星文(兼)。自1996年以來,行政及經濟工作連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評為先進單位。

人物簡介

王德溫(1850~?) 人送外號“小神仙”。青年時期從師張某學習瓦工手藝。此人性格內向,善於學習研究,不恥下問,樂於助人,是較為典型的工匠人才。一生中曾參加原濱縣大戲樓的修繕及其他技術要求高、難度大的多種建築物的施工。濱縣大戲樓是縣城一景,建築風格獨特,據說戲樓內數根圓形柱子無一根擋著觀眾的視線。人到中年後, 自己在東王村以西修建微型土地廟1座,占地不足4平方米,高不足3米,廟內神像、貢品等物應有盡有,廟頂飾物用煤塊雕刻而成。廟建成後,因其微小和造型別具一格引得方圓數十里的民眾前來觀看,後來縣“大老爺”也來觀賞,並傳喚王德溫以觀其人,稱道“真小神仙也”。

王星平 1935年10月生, 高中文化。1951年8月在郭集趙家供銷社參加工作,195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已退休。

王星平自1951年8月先後在趙家和北鎮供銷社工作; 1955年1月至1960年3月先後調任北鎮人民公社和濱縣人民政府建設科任會計輔導員;1960年3月至1961年1月調淄博專署任會計輔導員; 1961至1976年7月調任惠民專署農業局公社科任農經管理員;1976年7月至1984年2月任惠民行署農業辦公室副主任; 1984年至1986年9月任惠民地委農工部體制政策科科長;1986年9月至1996年3月調任惠民地區林業局任黨組成員、副局長(副縣級)。

王星平同志數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先後在《東嶽論叢》和《哲學社會科學動態》等省級刊物發表論文數篇,其中獲獎論文有《談農村小商品基地建設》和《談談惠民地區經濟的發展潛力問題》。王星平在工作期間大公無私,公正廉潔,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

王星和 1947年生, 1958年國小畢業,197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8年兩次出任東王村黨支部書記。1978年至1979年任東王村大隊長。

王星和早年學習木工技術,擅長根雕。其作品有:孔雀開屏、嫦娥奔月、鳳凰展翅等。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業內人士好評。

王志雲 1953年5月生, 女,1977年7月畢業於山東省財政學校;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就讀於北京函授學院;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讀於東北財政大學;1999年7月至2001年8月就讀于山東大學研究生班。

1977年7月,在濱州地區財政局參加工作,1977年至1984年5月曆任濱州地區財政局科長; 1984年5月至1994年8月任濱州地區稅務局科長;1994年8月至今任濱州市地稅局副局長。

王志雲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學習,深入調查研究,克己奉公,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團結同志,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在省級以上刊物多次發表有關財稅論文。

王星文 1954年6月生, 1963至1968年就讀於本村國小,1970年畢業於畢家高小,1973年畢業於鄭王聯中。 1997年畢業於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大專文化。198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任東王村委會主任兼魯東大酒店經理,1989年至1990年任市東街道辦事處電線廠業務員。1991年1月任東王村黨支部書記。

王星文同志公正廉潔, 克己奉公,顧全大局,助人為樂,自1992年以來,連續10年被市東街道辦事處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書記,3次被原濱州市委命名為優秀共產黨員。

王志花 1957年9月生,女,中共黨員,大專文化。1975年3月在市東街道辦事處鄭王管區參加工作。 1975年至1982年3月在鄭王管區任計畫生育工作員;1982年調任郭集鄉計畫生育辦公室,歷任會計、統計員等職;1993年任市東街道辦事處民政助理員。

王志花同志多年來辛勤工作,廉潔奉公,顧全大局,助人為樂,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多次被區、辦兩級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個人。1992年因工作成績突出受到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表彰。

王志國1963年7月生, 1979年高中畢業,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至1988年在郭集鄉歷任鄭王管區工作員、鄉政府統計員、團委副書記。1987年12月參加濱州市共青團第一次代表大會。1993年任東王村村委會主任至今。2007年任東王村黨支部書記至今

王志國同志多年來為黨為人民辛勤工作,團結同志,公正廉潔,克己奉公,顧全大局,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多次被市、辦兩級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基層工作先進個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