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明代山東共有濟南、兗州、東昌、青州、萊州和登州六府。其中青、萊、登三府位於山東東部,故習慣上稱之為“東三府”。
登州:
登州是我國歷史上 山東 地區重要的 行政區 劃,地處 山東半島 一帶。 唐 武則天 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據 檔案文獻 記載,登州行政區始建於621年,廢止於1913年,歷時1200餘年。登州 行政區 的設定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沿革過程,這一過程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山東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有特殊位置。
登州,東牟。中。開元戶二萬八千五百三十三。鄉三十六。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子之國,《春秋》“齊侯滅萊”。至漢,為東萊郡之地。後魏孝靜帝分東萊於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廢。隋開皇三年改置牟州,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置,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於縣理置登州。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東都二千一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西至海四里,當中國往新羅渤海過大路。正北微東至大海北岸都里鎮五百二十里。東至文登縣界大海四百九十里。東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南至萊州昌陽縣二百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牛黃,水蔥席。賦:麻,布。
管縣四:蓬萊,牟平,文登,黃。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里。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縣,中。西至州二百里。本漢縣也,屬東萊郡。有鐵官、鹽官。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垣,故曰牟平。《漢書》齊悼惠王子將閭為牟平侯。後屬萊州。武德四年於中郎城置牟州,牟平縣屬焉。貞觀元年,牟州及縣俱廢。麟德二年,析文登縣於此重置牟平縣,屬登州。
文登縣,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里。本漢牟平縣也,屬東萊郡。高齊後帝分牟平縣置文登縣,屬長廣郡,取界縣文登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長廣郡,文登縣屬萊州。武德元年,改屬登州。
之罘山,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記》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勒石紀功。”《封禪書》曰:“齊有八祀,之罘為陽主。”
成山,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史記》曰:“秦始皇二十九年,又東遊,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紀功。”《郊祀志》曰:“齊有八祠,成山為日主。”《封禪書》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縣西北九十里。
海,在縣南六十里。縣東一百八十里。三面俱縣於海。縣東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橋,今海中時見有堅石似柱之狀。
東牟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漢高后二年,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
不夜故城,在縣東北八十五里。屬東萊郡。春秋時萊子所置,初築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黃縣,中。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武德四年屬牟州。神龍三年置登州,黃縣割屬焉。《漢書》曰:“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垂、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黃即今黃縣,垂即今文登縣,屬東萊郡。垂,直瑞反。北河,朔方已北。六斛四斗曰鍾。計道路所費,凡用一百九十二斛,乃能致一石。
萊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封禪書》曰,齊之八祀,“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故黃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之國,《春秋傳》曰“齊侯滅萊”,杜注曰:“今萊黃縣是也。”
大人故城,在縣北二十里。司馬宣王伐遼東,造此城,運糧船從此入,今新羅、百濟往還常由於此。
蓬萊鎮,在縣東北五十里。
海瀆祠,在縣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
萊州:
萊州市 位於山東省東北部, 煙臺市 西部,西臨渤海 萊州灣 。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3′-120°18′,北緯36°59′-37°28′。東臨招遠市,東南與 萊西市 接壤,南連 平度市 ,西南與 昌邑市 相望,西、北瀕臨渤海灣。
萊州市 因古萊州府駐地而得名,舊稱掖縣。
古為萊夷地。掖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
萊州之名始於隋朝,582年改光州為萊州,為萊州地名之始。夏稱萊夷地,有過國。商為萊侯國。周屬萊子國。
戰國時,齊置夜邑。秦屬齊郡東境。
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元和郡縣誌》:“掖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縣取為名。”《前漢書·地理志》註: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處,正當萊州灣之南岸。實渤海之右掖。”晉為東萊國治。
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後又廢州復東萊郡。
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宋、元皆沿唐制。
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清因之。
民國初年廢萊州府設掖縣。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膠東行署北海區。1941年1月,析掖縣南部置掖南行署。1956年3月,復併入掖縣。
1988年2月24日,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
青州:
青州 市地處 山東半島 中部,為古“ 九州 ”之一。因地處 東海 和 泰山 之間,位於 中國 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 益都縣 撤縣設市,現為省轄縣級市。
青州之名,始見《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為古“九州”之一。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秦統一天下,置齊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東漢至三國間,青州城為東方之重鎮。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
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撤消青州府,益都縣直屬山東省轄。
1948年青州解放,設立青州特別市,陳光任市委書記,馮毅之任市長,1952年恢復益都縣。1986年改稱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