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馬戰役

杜馬戰役

杜馬戰役,又名杜馬阻擊戰,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的一場著名戰役,因此戰役主要發生在平陸縣的杜馬鄉境內,史稱杜馬戰役,戰爭持續了近一個月,我勝敵敗的結果給運城解放打下了基礎。

戰役經過

1947年初冬,全國解放戰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即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階段。這一年的農曆九月初,西北戰場的戰鬥正在激烈的進行。我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太岳軍區內線部隊對蔣閻殘匪在晉南的孤守據點之一——運城採取了圍而不攻的作戰方針,以便牽制分散敵軍兵力,把胡宗南匪部的兵力從陝北分出來。九月底,國民黨胡宗南所屬劉戡分部被迫將6個旅調出西北戰場,沿隴海線經河南省的盧氏縣、靈寶直達會興鎮過河,經山西省平陸縣向北翻越中條山增援運城匪軍。敵人企圖從平陸縣的茅津渡過河增援,但由於我民兵嚴守,在茅津渡遭到嚴厲打擊後改從平陸縣的太陽渡過河。圍困運城的我太岳部隊得知這一情況後,根據整個戰局的部署,決心在這股援匪未到運城之前把他們全部消滅在中條山以南。我軍迅速撤離運城,踞運城的安邑、夏縣集結於大郎山阻擊,平陸縣張村、杜馬、留史、部官等地民兵和民眾緊密配合,積極支前。十月初二,國民黨部隊太陽渡過河,進入平陸境內,兵分兩路,一路沿張村垣,一路沿杜馬垣向運城進發。一場激烈的戰鬥正在醞釀之中。

十月初三晚,在王震、王新亭將軍指揮下,戰鬥首先由我軍獨立三旅在張村垣打響。敵人發起了4次猛烈進攻,在我軍的英勇打擊下,始終不能前進一步。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張村之敵在初四下午,灰溜溜退出張村垣,被逼至太陽渡一線。當天晚上,二十四旅又在大郎山給敵人先遣部隊以迎頭痛擊,拂曉,敵軍不得不退守杜馬一帶。

敵軍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又把全部兵力集中在馬村、六里坡一帶,負隅頑抗。

為了徹底消滅劉戡殘部,我軍在杜馬的廣大民兵和人民民眾的大力協助下,從十月初五起,占領了賢良、辛莊、柏池、神圪垯等村,把敵人包圍在杜村、馬村等幾個村子裡。

十月初七晚,最激烈的戰鬥打響了。敵軍對我陣地猛烈反撲,我軍民不分晝夜,英勇奮戰,經五天五夜激戰,敵軍主力傷亡慘重。十月十二日,敵軍基本被徹底擊垮,殘餘敵軍被迫撤出馬村退逃至六里坡一帶。十月十五日,來犯敵軍被全殲滅。我人民解放軍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確保了運城的解放。11月15日,杜馬阻擊戰告捷。也給當地留下了“門板下完,青壯抽乾”的紅色故事。

勝利原因

在整個杜馬戰役中,平陸縣廣大民兵和人民民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據不完全統計,張村、杜馬、留史、部官、張店等聯防區四百多民兵自始至終配合正規軍行動,分散到各連隊帶路、介紹情況、站崗放哨、偵查敵情,有時直接參與戰鬥。張店、淹底一帶的民兵,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保護著擔架隊,不畏槍林彈雨親臨前線搶救傷病員。張店西牛的女民兵和婦救會的同志們自動組成護理隊,在西牛的臨時戰地醫院為傷病員打水、做飯、餵吃餵喝、洗血衣、倒屎尿,不分晝夜辛勤操勞,受到了人民軍隊的多次表揚和獎勵。南村、沙澗、西牛等地人民民眾積極加入轟轟烈烈的支前隊伍,為人民軍隊送糧面、運彈藥、送軍衣、抬擔架,無論男女老少,冒著槍林彈雨,翻溝過嶺把我軍所需的一切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保證了杜馬戰役的偉大勝利。

杜馬戰役 杜馬戰役

為紀念杜馬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 當地政府在杜馬鄉柳溝村、張店鎮西牛村分別為28名和195名烈士建立陵園 , 兩處烈士陵園也是當地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平陸縣黨政機關 ,社會各界人士,當地中小學生每年都來這裡祭掃英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