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明朝神宗朝總兵]

杜松[明朝神宗朝總兵]

杜松(?—1619年),字來清,陝西榆林人,杜桐之弟,明朝大將,官至總兵,歷鎮延綏、薊州、遼東、山海關,威名遠揚,被塞外民族皆稱其為“杜太師”,後於薩爾滸之戰中陣亡。天啟年間追贈為少保左都督,清朝乾隆年間追謚為武壯。

(概述圖片來源 )

人物生平

勇猛悍戰

杜松於萬曆年間由舍人從軍,累功為寧夏守備萬曆。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遷為延綏參將。當時杜松號稱“杜黑子”,交鋒時擄起兩臂,烏黑如漆,持著金刀亂砍。鎮守陝西時,與胡人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勝,被塞外民族皆稱其為“杜太師”。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擢為署都督僉事,代替李如樟鎮守延綏。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河套的蒙古人進犯安邊、懷遠,杜松大破之,不久改鎮薊州。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夏, 被授為總兵,接替李成梁鎮守遼東。期間作戰不利,一氣之下焚燒糧草,被下獄處置。杜松感到很慚愧,數次自毀甲冑,聲稱欲削髮為僧。 當時朝臣都可惜杜松的勇武,但因杜松的為人,沒人替他說話。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盤踞河套的蒙古人大舉進犯內地,杜松被重新啟用,率領輕騎搗火落赤營。斬敵二百餘。

踏雪冒進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因薊、遼多事,特設總兵官鎮守山海關,令杜松擔任總兵。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張承廕戰歿,朝廷下令杜松馳援遼陽。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決定對建州女真用兵。總兵楊鎬分兵四路,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赫圖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關總兵杜松;中路右翼是遼東總兵李如柏;北路是開原總兵馬林;南路是遼陽總兵劉鋌。楊鎬本人坐鎮瀋陽,指揮全局。二月二十八日,時西路軍杜松,從瀋陽出發,到撫順關稍作休息,杜松為搶頭功心切,於是星夜列炬,一日內冒雪急行百餘里,二月二十九日直抵渾河岸,此時杜松得知後金兵約一萬五千人正於鐵背山上的界凡城修築防禦,企圖阻擋明軍前進。因界凡城形勢險要,是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的咽喉要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界凡城北,便是渾河東岸的吉林崖,為界凡第一險要之處,界凡城南為扎喀關,為界凡另一處險要之地,扎喀關旁蘇子河對岸是薩爾滸山。皆距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只有百餘里。過了界凡之後便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界凡地位極度重要,於是杜松便將大軍兵分二處,分兩萬人於薩爾滸山(今撫順大夥房水庫一帶)麓紮營,杜松親率輕裝一萬人渡過渾河,進攻界凡城下以北的吉林崖。但是此時杜松只知後金軍在界凡城上防禦的情報,卻未得知後金已經向界凡方向大規模調動軍隊,注下敗亡之禍。

戰死沙場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早上,杜松不聽總兵趙夢麟勸等眾將勸諫休整,反而強命渡河,其部參將龔念遂等因輜重營渡河困難,被遺留在大軍之後,屯於斡渾鄂謨,結果杜松軍只能輕裝渡河,留下大量火炮等重型火器。杜松軍渡河間,努爾哈赤於渾河上游毀壩放水,時河水陡漲,明軍被水淹死者甚多,致兵傷馬斃,銳氣大挫。杜松軍渡河後連破兩個後金小兵寨,只俘獲十四名後金兵。杜松以全軍攻打吉林崖。午時後,後金軍已經到達界凡城南的扎喀關,二貝勒代善下令進軍至毗鄰界凡的鐵背山。此時攻打吉林崖的明軍也看到大批的後金軍隊陸續到達,但杜松已無法改變戰略。無論自己率領的一萬明軍渡河往到薩爾滸大營會合,還是令對岸的二萬明軍渡河到吉林崖山下會合,都必定在渡河時被後金軍阻擊,於是杜松便令繼續強攻打吉林崖。後金方面眼看要抵擋不住,代善命一千精兵火速增援吉林崖。明軍雖有火器之利,卻也一直未能攻下。

努爾哈赤率軍亦率軍趕到,並認為申時已到天色漸晚,於是命左翼四旗兵先擊薩爾滸之明軍,破薩爾滸後,進攻吉林崖的明軍自必動搖。後再加一旗的兵力,合共五旗三萬七千騎兵,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向薩爾滸明軍大營。

薩爾滸大營由總兵王宣、趙夢璘等統率抵擋後金兵的奮力衝擊,最後因後金軍多,明軍不能抵擋,結果薩爾滸明軍大營被攻破,明軍爭相逃命,結果全部潰滅,王宣、趙夢麟戰死。逃走的明軍最後到達力阿哈時被後金軍追上,亦被全部殺死。時吉林崖杜松軍看見薩爾滸大營被攻破後,軍心早已動搖。此時,後金軍將攻打薩爾滸的兵力與同部署在吉林崖的兵力匯聚,吉林崖上的後金軍亦蜂擁而下合攻杜松軍。杜松親率官兵奮戰,。但是後金軍已經盡占河畔、莽林、山麓與谷地,以數倍於杜松的兵力將明軍包圍。戰至夜晚,明軍點燃火炬,從明擊暗,反讓後金軍能夠從暗擊明,使明軍死傷慘重。杜松被後金貝勒賴幕布射殺。參將柴國棟、游擊王浩、張大紀 、游擊楊欽、汪海龍、和管撫順游擊事備御楊汝達也戰死。明西路大軍全軍覆沒。經略標下右翼營管游擊事都司劉遇節率殘兵逃脫。監軍張銓被俘,誓死不降,被處死。

不久,努爾哈赤率領八旗主力,攻破北路明軍營壘。北路主將馬林大敗,單騎逃回開原。楊鎬得知兩路兵敗,急檄李如柏、劉綎兩軍。然劉鋌已深入三百里,身中埋伏亦戰死。中路右翼李如柏接到經略楊鎬的撤兵命令,急忙撤退。薩爾滸之戰後,朝議多咎杜松輕進。

天啟年間,明朝追贈杜松少保、左都督,世蔭千戶,立祠賜祭。

清朝乾隆年間追謚為武壯。

軼事典故

杜松秉性清高,廉潔奉公,不巴結上司,不籠絡權貴,他在奉命援遼師出潞河時,明告送者說:“杜松是個不識字的武夫,唯獨不學讀書人貪財怕死。”

歷史評價

朱翊鈞:杜松貪功輕進以致喪師,深可痛恨。

袁崇煥:回憶剿事,初舉時,以杜松之勇、劉綎之智、賀世賢之剛,及紏合西北數十年蓄餋之精銳未免逐北。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明史》:①松勇而無謀,剛愎使氣。②至承廕與松,以將門子捐軀報國,視世所稱“東李西麻”者,相去何等也!

親屬成員

兄:杜桐

侄:杜文煥

史書記載

《明史·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