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義[社科院民族所藏學家]

李有義[社科院民族所藏學家]
李有義[社科院民族所藏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有義,藏族研究專家。1912年農曆5月19日出生在晉中清徐縣的鄉間。14歲時,李有義考入太谷縣銘賢中學。1931年李有義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1936年,李有義畢業,留在校內任助教。1981年,李有義接受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邀請,前往擔任該校人類學客座教授,1985年退休,2001年回國。為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工作,為海內外藏學研究者和愛國人士所心儀敬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12年農曆5月19日出生在晉中清徐縣的鄉間。他家所在的王答村是晉商雲集之地,舊時的鄉間十分閉塞,外界有關滿蒙藏回的各種訊息、知識,他都是從那些跑外的晉商口中得知的,有的晉商走南闖北,交結活佛,見識很廣,李有義懷著好奇,幾乎每天都要去聽那些有趣的西藏、蒙古的故事,這為他日後的研究打下了一層有益的底色。

14歲時,李有義考入太谷縣銘賢中學。這是山西財團頭目孔祥熙與美國教會合辦的私立中學。有花園式的校園,有較大的圖書館。在圖書館,李有義擴大了眼界,接觸了西方文化,也培養起了讀書的興趣。高中分科,李有義選擇了農科。他修了農業推廣、農業育種、農具改革和農產品加工等課程,使他對農村的了解、對與農民如何打交道增加了經驗與知識。

1931年李有義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請同學到家裡喝茶敘話是燕大溝通師生關係的一種風氣,在茶敘中,擔任選修課“新文學習作”的謝冰心老師介紹李有義認識了吳文藻教授。幾次交談中,吳文藻十分驚奇地發現,這個農村來的學生社會知識是如此的豐富,就啟發他改學社會學系。1932年李有義轉入社會學系,在學習社會學課程的同時,吳文藻教授要求李有義熟讀古文,做個博古通今,貫通中西的學者。在大學最後兩年,李有義發奮讀書,幾乎把現有的先秦諸子的著作都讀遍了,這對於他理解傳統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6年,李有義畢業,留在校內任助教。吳文藻讓李有義拜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布郎教授為導師,從此,李有義就在布郎熱情誠懇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研究和學習。

1937年夏,李有義考入燕大研究生部,必修的幾門課程已經學完時,“七七”事變爆發了。李有義回到山西,在安邑縣上郭村作了8個月的社會調查後,隨燕大撤退到昆明。1939年5月,吳文藻教授為李有義的論文答辯儀式請來了相關學科著名學者肖璩、陳岱孫、潘光旦、陳達、錢端升、吳景超等。3個半小時的答辯中,大師們連珠炮般地發問,有的問題已經超出了論文範圍,李有義絞盡腦汁,一一作答,終於獲得了諸位大師的好評。之後,李有義成為雲大社會學系的專任講師,主授“社會學概論”。期間,李有義到路南縣撒尼族地區做社區經濟結構的調查,寫出了《漢夷雜區經濟》。1941年夏,李有義被邀參加華西四所大學合組的大學生邊疆服務團,利用暑假兩個多月時間,步行走遍了四川西北部後,寫出《黑水紀行》等文章。深入西藏進行社會調查

1944年,擔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室參事的吳文藻教授推薦李有義去參加蒙藏委員會住藏辦事處的工作,開始他不願意去,但吳師說這是成為一個專家的機會。李有義想藉此機會到早已嚮往的西藏民族社區做一次深入的人類學實地調查,就同意去了。

在拉薩的住藏辦事處,李有義的職務是主管宗教、教育的科長,還兼管一些社會事務。他的這個職務要被應邀參加寺院的一切宗教儀式。為了避開官員身份,李有義喜歡微服出行,去參加西藏各個階層的活動,通過具體活動不僅了解到西藏文化的內涵,也容易理解它們具有的社會功能。入藏的第二個月,李有義就請拉薩國小一位老師教他藏語,學會基本的辭彙後,一位能懂英文、印地文的藏族學者根敦瓊佩成了李有義的藏文老師。在藏區,冬季沒有蔬菜,漢人很難適應。李有義以極大的毅力,逐漸適應了當地的生活方式。1945年10月到1946年1月,李有義借到各地放一次布施的機會,訪問了1264個大小寺廟,這是他一生中社會實地調查最有收穫的旅行,也是風險極大、極為艱難困苦的旅行。60年前,西藏基本沒有公路,一般都是走在湍急河邊的羊腸小道上。期間,光是5000米以上的、人跡罕至的高山就翻過了十多座。路上的種種遭遇是刻骨銘心的,他每晚都記述當天的見聞,積累了20多萬字的筆記。3年多的西藏調查生活,為李有義後來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拓藏學研究,推動民族學人才培養

1947年12月,李有義離開拉薩,來到清華大學教書。從解放前夕,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李有義出版和發表了有關西藏的一批論文和專著,包括《西藏問題的分析》、《西藏之婚姻制度》、《西藏的活佛》、《揭穿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的陰謀》、《西藏“獨立”的真相》、《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的史實》、《西藏的封建制度》、《英美帝國主義侵略下的西藏》、《帝國主義操縱下的西藏》、《今日的西藏》等。在這些著述中,李有義深入介紹西藏的社會和文化,憤怒譴責帝國主義對西藏的侵略,積極擁護黨中央解放西藏的決策,是解放初期藏學研究領域最活躍的教授之一。

1956年至1961年,李有義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帶領或參加調查組,深入西藏和四川藏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在藏區,李有義坐牛皮船闖險灘,頂風雪翻高山,他們做吐蕃王室後裔拉加利王子的工作,使民主改革能順利進行。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李有義見到了十世班禪。在這一階段,李有義在《光明日報》等處發表的論述有《藏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傳統友誼》、《藏族歷史上所進行過的一次社會改革》、《西藏土地制度二題》等。

1958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成立,李有義從民族學院研究部調到民族所。所里派他到四川阿壩、甘孜去搞社會調查。

1964年,組織上讓他招兩名研究生。“文革”期間研究搞不成了,他就致力於藏學外文資料的翻譯,翻譯了德國霍夫曼著《西藏的宗教》、美國夏格巴著《西藏政治史》、英國黎吉生著《西藏簡史》、美國艾克瓦爾著《蹄上生涯》、英國托瑪斯著《東北藏古代民間文學》(合譯)等有關藏學的研究專著。其中許多是所內鉛印、油印,根本沒有稿費。這些內部讀物給藏學研究者和有關部門了解國際藏學研究、了解西藏地區有關動態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十年浩劫”之後,中科院的學部已改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由於民族學研究長期停滯,在恢復時從理論到實際面臨著許多問題。李有義毅然擔任了民族學研究室主任,為我國民族學學科的重建和發展制訂規劃,草擬項目,建立學會等各項事務嘔心瀝血,盡職盡責。世界民族學科建立以後,李有義又勇挑重擔,擔任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世界民族研究會理事長等職務,為世界民族研究的初創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是我國世界民族研究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由於學術研究耽誤了十年,出現了人才斷層。李有義和一批老專家建議,為培養人才,應建立研究生院,1978年中國社科院成立研究生院,李有義成了民族學系第一任系主任。他不僅親自培養研究生,還為研究生教育發展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1981年夏天,李有義接受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邀請,前往擔任該校人類學客座教授,並參加了全美人類學會年會。1982年,李有義除了在南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學外,還應邀到洛杉磯加州大學、河邊縣加大、羅耀拉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學校講學或作學術報告。

1985年,李有義73歲時退休。他雖寓居海外,仍心繫祖國,為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工作,為海內外藏學研究者和愛國人士所心儀敬重。李有義多次回國。2001年他回國時,他的部分同事和學生倡議編一本論文集,以示對他90歲和從事藏學研究60周年的紀念。這本56萬字的《李有義與藏學研究》收有李有義的自述和不同時期的學術論著以及學者們的紀念論文,並附有李有義的多幅照片。

人物評價

李有義,為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工作,為海內外藏學研究者和愛國人士所心儀敬重。

李有義教授雖然九十多歲高齡了,但他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來往自如。大家都祝福他健康長壽,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更多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