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86年7月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在甘肅省蘭州農業學校參加工作。先後任甘肅省蘭州農業學校農學教研組教師、教務科副科長、校辦公室副主任兼團委書記、人事科科長兼團委書記、副校長、校長,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等職務。
2018年7月,任蘭州文理學院副院長。
人物兼職
甘肅省農學會秘書長,甘肅省高職高專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農村與農業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
任免信息
2018年8月22日,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召開學院領導班子宣布到職大會,省委決定:免去李敏騫同志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
主要成就
李敏騫重視學科專業和教師隊伍建設,使學院專業開設能夠緊跟農業產業化的市場發展的需要,使廣大教師能夠適應高職學院發展的要求。重視科研、研討、培訓與交流。重視教師學位的提高,在經費、時間安排上儘量予以支持,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明確提出了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思路,通過學生全面成才“十個一”工程的活動,“五個必備”、“五個必會”活動密切是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就業,帶動了學院招生,保證了學院的發展。
先後發表了“農校要儘快調整專業結構”(《甘肅人事》1995<1>),“加強農業中專教師隊伍建設”(《甘肅教育》1996<1>),“深化《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職業技術教育》1996<12>),“試論產量型向效益型栽培的轉變”(《農業科技情報》1997<1>),“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嘗試”(《甘肅教育》1997<4>),“改革分配製度 搞活事業單位”(《甘肅人事》1998<10>),“職業教育首先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教育現代化》2001<8>),“楊長成器”(《西北職教》2002<3>),“‘農戶科技培訓小康工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農業職業教育》2004<3>),“立足‘三農’打造特色”(《職教園地》2003<4>),“小康新型農民培訓”(《甘肅農業》2004<7>),“沒有壞孩子 只有壞教法”(《甘肅日報》2005年6月10日第八版“論叢”),“高職高專學生素質培養的目標與實施”(《中國人才》2006<273>)等10多篇論文。
人物觀點
1.高等職業教育自推行服務產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以來,無論是理論上的創新還是實踐上的探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對構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在理論和實踐上仍有相當程度的模糊性,更多地局限於學生的實習,使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企業的主要結合點不夠全面、層次較低,互補性不強,科研與服務職能也發揮得不夠充分,合作企業的積極性不高。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是校企沒有找到通過技術技能革新進行產品開發這個基本連線點,合作企業受益小,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力,比較優勢不突出,競爭力弱。
2.職教實踐證明,高等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培養能夠開發產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使命,一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怎么培養人;二是開發什麼樣的產品,怎樣開發產品;有效的教學應該是把人的培養和產品的開發統一起來。而產品的內涵和外延是廣泛的,狹義的產品主要指具有某些專業新技能、新工藝的實物產品,或具有新模式、新機制的創新服務產品。廣義的產品還包括辦學中形成的有創新、有實效的管理模式、培訓模式、教學模式、活動模式等。本文論述的產品是狹義的產品,這種通過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開發產品的過程是高等職業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模式培養人才的基本載體,是學校服務產業的重點與抓手,以此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和合作企業健康發展。
3.與中職相比,高職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學會生產現有產品的技能,更要具有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方法不當,沒有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做中學的意識,無論學得多好,畢業生只是一個“鸚鵡”,沒有能力開發新的產品。如果不把落腳點放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企業產品開發中去,教師缺乏這個意識和能力,學生就不可能有這個意識,既不了解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也不會形成能夠開發相應產品、換代升級的能力。如果泛泛地講緊跟產業、校企合作,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職教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形不成特色和品牌,長此以往,高等職業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要以培養產品開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中心,以開發更好的產品為引領,雙管齊下,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三農”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此需要進一步增強兩個根本意識,即能力提升意識、產品開發意識。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建設這四大大學功能中,高等職業教育應將科研與服務的功能統一於產品開發這一基本功能之中。
個人榮譽
1987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大學畢業生。
2005年,被評為甘肅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
參加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蘭天3號”獲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