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紹
李家村位於石門場以西3.5公里,吳朱二級公路縱貫全村,幅員面積25.48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農戶3865戶,總人口10890人。全村主導產業為晚熟柑橘和蠶桑養殖,現建有優質晚熟柑橘示範基地1050畝,蠶桑示範基地1400餘畝,水稻超高產示範基地1000畝。
李家村系江津區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之一。近年來,村“兩委會”班子團結和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緊扣城鄉統籌發展主線,以“澤農、通村、興業、靚鄉”四大民生工程為載體,狠抓“兩個文明”建設,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先後榮獲江津區“巾幗示範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重慶市文明村”等多項殊榮。
地域傳說
李家村是因為李玄之姓而得名,據地方縣誌記載,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從事馬戲雜耍的丁賢春由勤司太監雷正富引薦入宮,由於體貌閒麗、口多微詞而受弘曆喜愛並收為孌童,善於諂媚的他得到和珅賞識,不久後拜和珅為師,丁賢春不光相貌俊美,書法在也堪稱一流,其草書受一些官吏所追捧並收藏。乾隆帝在中國歷史上是酷愛字畫書法的君王之一,由於對他欣賞,特賜丁賢春“掖私置辦”的官職——許可權範圍是後宮女私採購,專門負責宮女所需添置的特殊用品的審批與否。
剛開始,他非常謹小慎微,後來,他膽子越來越大,經常利用職務便利對宮女做出一些猥瑣之事。本就生理饑渴的後宮女眷對他的低俗行為倒也不算反感。一些想收藏他墨寶的官員動了歪腦筋,為了得到他的墨寶,官員們卻就要求丁賢春的批文上必須題寫“丁賢春”三個字。就這本來不算什麼苛刻的要求,但卻成就了他的斂財之道。作為和珅弟子的他經常出入和府,目睹師父的闊綽奢侈,眼紅得牙根痒痒,總算等來這撈錢的好機會。他除了更加肆無忌憚地涉獵美艷之外,還制定出一套收費標準:“批文上蓋官印收紋銀一兩五錢、簽上“丁賢春”三個字收銀二兩五錢”。乾隆年間的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650-670元左右。
後來,女官門不堪重負、怨聲載道。一個宮女實在不堪忍受而大膽將事情反映到皇帝那裡,該宮女們只狀告他強索賄賂,因怕殃及自己而不敢提及穢亂宮闈之事。
乾隆帝從宮女遮遮掩掩的行為分析,懷疑其定染指宮闈穢亂。但因沒有直接證據,皇帝也沒有對他施以較重處罰,反而給他換了一個從八品的官位。他既高興又惱怒,高興的是官升一級,腦怒的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樣肆意玩弄宮女。其實皇帝的心跟明鏡似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要丁賢春再接觸宮女,妄生枝節。
由於因禍得福,升官後的丁賢春更加肆無忌憚地聚財斂寶。只要下面有人找他辦事,不管分內分外、不嫌賄賂多寡,皆大小通吃。強行索取、巧取豪奪更是家常便飯的事。
他的行為激怒了清正廉潔的戶部員外郎楊本緒,一向剛直不阿的楊本緒把丁賢春的所作所為寫進了奏章,本來是想借早朝時呈上彈劾狀,幸好他的一個幕僚提醒他說:“丁賢春是和珅的愛徒,大人若彈劾他就等於得罪和珅,望大人三思而行”,楊本緒聞言後思來想去,權衡利弊而最終隱忍了下來。
直到嘉慶四年(公元1779年)和珅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過於猖獗而導致東窗事發,本就厭惡和珅的嘉慶帝實在忍無可忍,私下示意幾個諫官彈劾和珅,藉機將和珅下獄並賜死。
和珅死後,失去靠山的丁賢春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老臣楊本緒也乘機彈劾。嘉慶帝看完奏章憤怒下旨:“凡是和珅幕僚一族皆查抄家產。抄沒和珅而嘗道甜頭的嘉慶帝立即下旨查抄丁賢春府邸。沒想到狡猾的丁賢春早將資產轉移。嘉慶帝沒有撈到什麼油水頗為生氣,又其因罪不至死,只好削去他官位,發配他到偏遠的草墟(今貴州黔南甕安)皇帝見台下嚇得瑟瑟發抖的丁賢春,不禁又是氣又是好笑。一個叫李坤書的官員向皇帝建議:“將黔南的草墟改名甕安”,皇帝好奇地問李坤書為何更名,李坤書調侃道:”王八一旦進了瓦缸就安分守己了”。嘉慶帝被李坤書逗樂而哈哈大笑地說道:“準奏”。這就是“甕安”地名的由來。
直到1821年,道光帝即位,大赦天下,93歲高齡的丁賢春才被特赦回鄉,12年後死於成都,享年105歲。
後來,清朝大才子納蘭性德還對其寫了一副詼諧的輓聯:“好人命不長、禍害遺千年”橫批:“上躥下跳”
“簽字”的行為就是根據丁賢春而起源,在之前清朝的文書都是以加蓋公文印章或私人印章即可,自丁賢春簽名索銀事件開始就有了私人簽名代表誠信守約或關係成立。可以說他是“簽名”的始祖,雖然行為腐敗而令人不齒,但是他開闢了簽字生效這一先河。
地理文化
李家村文化資源豐富,風光秀麗,北依道教名山石筍山,南臨萬里長江,”西與“燒火佬”文化發祥地的朱楊鎮毗鄰,東與老表文化發源地的金龍廟接壤。李家村的原桐坪村也是尖腦殼民俗文化誕生地。萬里長江第一佛就坐落於李家村以南3.4公里處,廟宇名稱為“大佛寺”李家村曾兩度舉辦央視相親節目“鄉約”。現有景點:大佛寺、鐵拐李故居、快樂湖、曹氏山莊、丁賢春故居遺址。
風景秀麗的李家村也是休閒旅遊、自駕游、體驗田園風光和神仙文化的最佳去處。尤其以尖腦殼、燒火佬、老表等地道的民俗文化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