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農

李劍農

李劍農,又名劍龍,號德生,清光緒六年(1880年)六月十日生於邵陽縣灘頭(今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磚屋村,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隆回一中前身——湖南私立松坡中學的創辦人。李劍農畢生刻苦學習,精心研究,成果卓著;他追求真理,尋找救國道路,拒絕參加各種反動活動。1911年秋,武昌起義爆發,他毅然放棄學業,回國參加革命鬥爭,並迅速編成《武漢革命始末記》,熱情歌頌人民嚮往民主、嚮往自由的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無情揭露了清朝統治者兇狠殘暴、獨裁反動的腐朽本質。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劍農李劍農

李劍農,又名劍龍,號德生,清光緒六年(1880年)六月十日生於邵陽縣灘頭(今隆回縣灘頭鎮)磚屋村,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隆回一中前身——湖南私立松坡中學的創辦人,第一任校董事會董事長。

抗爭

留日期間,除刻苦攻讀《政治經濟學》有關課程外,還積極參加同盟會的各種活動,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均有接觸交往。1911年秋,武昌起義爆發,他毅然放棄學業,回國參加革命鬥爭,並迅速編成《武漢革命始末記》,熱情歌頌人民嚮往民主、嚮往自由的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無情揭露了清朝統治者兇狠殘暴、獨裁反動的腐朽本質。

李劍農李劍農

1912年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時,李劍農在漢口《民國日報》擔任新聞編輯,因該報反對袁世凱推行復辟帝制、鎮壓共和的獨裁統治,支持全國各地武裝討伐袁世凱的革命行動,1913年6月24日被查封,李劍農因而遭受通緝。1913年7月,他乘輪船西渡,到英國留學,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探討歐美各國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史與憲法史等有關資料,特別是對英國的議會政治和聯邦製備加讚賞。

1916年夏天,李劍農留英學成歸國,在上海擔任《中華新報》編輯,專寫政論,揭露反動軍閥的暴行,倡導政治改良。翌年,他又與同學創辦政論刊物《太平洋》雜誌,毛遂自薦,擔任編纂主任,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調和,鼓吹各派勢力互相讓步,在聯省自治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1920年,他接受湖南省省長趙恆惕特聘,參加起草湖南省憲法,1921年12月擔任湖南省省務院院長兼湖南省教育司司長,後因與當局政見分歧,憤而辭職。

1923年,李劍農與友人彭一湖在長沙舉辦晨光學校,以不介入政治鬥爭相標榜。1927年初,李劍農離開湖南,重返上海,擔任《太平洋》編輯主任,編輯工作之餘,從事戊戌以來中國政治史的研究。1928年3月,他以半粟為筆名出版了《中山出世後六十年大事記》,接著又出版《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稍後又擴充為《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1930年秋,李劍農先生擔任武漢大學教授,講授中國近代政治史課程。不久,任文法學院教授兼史學系主任。為適應教學需要,又編著《政治學概論》、《中國經濟史》和《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經濟學概論》一書被列為大學教學叢書。

教育與著作

1938年,日寇入侵湖北,武漢大學被迫遷往四川,李劍農遂轉回老家灘頭鎮,居留期間,走親訪友,考察家鄉的文化教育情況。目睹家鄉文化教育落後,鄉親們大部分是睜眼瞎,青年學子求學艱難。為了“培養抗戰救國人才”,紀念蔡鍔(邵陽人,字松坡)維護共和國的功勳,他與門人創辦松坡中學(現隆回一中),並被推舉為董事長。同時,他還發起編印《蔡松坡先生遺集》,募資在邵陽創辦松坡圖書館,並為圖書館捐贈了不少書籍。

1940年至1946年,李劍農執教於國立師範學院,後借聘於湖南大學。1947年重返武漢大學執教。他根據長期的研究積累和教學實踐,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變化作了系統的研究,編成《中國古代經濟史》講義並印刷發行。解放後,他的《中國古代經濟史》講義分做《先秦兩漢經濟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宋元明清經濟史》三冊出版,該書力圖闡明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為以後我國研究政治經濟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劍農畢生刻苦學習,精心研究,成果卓著;他追求真理,尋找救國道路,拒絕參加各種反動活動。解放前夕,他回到邵陽,在各界人士的集會上慷慨陳辭,主張和平解放。1950年7月,他受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1954年,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開始學做一個無產階級的信徒。”在武漢大學從事明清史的教學,編有《明清史講稿》,對明朝初年到鴉片戰爭前夕,近五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作了概括而精闢的敘述。1954年,《明清史講稿》尚未修改付印,李劍農即雙目失明,1963年12月14日,因患動脈粥樣硬化症,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