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巴

山東省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青島,日照,煙臺,濰坊,淄博等地),地方方言,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傻,基本等於國語中的傻子的意思。

基本介紹

山東省東部沿海(青島,煙臺等地),地方方言,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傻,基本等於國語中的傻子的意思。音調上因地區差異有所不同,但表達意思基本一致。

山東

山東,古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省會設於濟南,省內主要城市有淄博、青島、煙臺等。西部連線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山東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的發祥與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貢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內地經濟的貢獻有九分之一強,GDP總量列第三位。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歷山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龍山鎮(今屬濟南章丘市)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裡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孔子、墨子、魯班、孫子、孟子、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曹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併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占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占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併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時期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時期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時期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金代山東人口約1000萬,144萬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