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朋友的葬禮》編輯推薦:有一天,李洱家裡終於住進了“知青”,使他得以近距離觀察他們。他們就住在我們家的廚房裡,自己做吃的。他們是來打靶的。那時候的“知青”,很多人參加了民兵,要參加射擊訓練。家人吩咐不要接近他們,擔心跟他們學壞嘛。其中的一些故事和細節,作者寫進了《朋友的葬禮》,這裡不再贅述。
作者簡介
李洱,男,作家,1966年生於河南濟源。長篇小說《花腔》被認為是2001—2002年度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入圍第6屆茅盾文學獎。首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李洱以長篇小說《花腔》與莫言《檀香刑》分享此項殊榮。
圖書目錄
鬼子進村
葬禮
朋友之妻
現代視角下的知青書寫——解析李洱小說《鬼子進村》
參考文獻
序言
《朋友的葬禮》序
李洱
我沒有當過“知青”,但關於“知青”,我卻有許多鮮活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很多村子都住有“知青”,我常聽大人們講述“知青”的故事。但奇怪的是,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卻沒有“知青”。我曾問過大人,這兒怎么就沒有“知青”呢?大人有些答非所問:沒有好啊,那些害群之馬,躲還躲不及呢。人們對“知青”印象之惡劣,由此可見一斑。
我常常住在舅舅家,那個村子是有“知青”的。我曾多次聽舅舅和表哥講過,那些“知青”是如何偷雞摸狗的。表哥的語氣很值得玩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羨慕嫉妒恨”。表哥曾指給我看,哪個是“知青”。其實不用他指,我都看出來了。“知青”們的穿戴與農民不同,洋氣;“知青”們的農活幹得很差,動作和效果都不夠美;“知青”們說話,很侉。“侉”在這裡是“蠻”的意思。有趣的是,有些“知青”本來就是當地人,只是戶口在城裡,但說起話來也故意“侉”。這或許是為了顯示,他與當地人的不同。
當時關於“知青”有許多笑話。比較有名的笑話,與麥苗和韭菜有關。你指著麥苗問,那是什麼?“知青”說是韭菜。於是,引來一片笑聲。只有不解風情的“知青”,才會說那是麥苗。傳得比較多的笑話,除了關於農事的,就是關於房事的。有“知青”曾下過很大功夫,研究騾子為什麼沒有後代,還有人研究鴨鵝同籠之後下的蛋到底是鴨蛋還是鵝蛋。這些研究相當高深了。我認為,這些故事比“縫紉機與雨傘在解剖台上偶然相遇”的故事更有意思。
有一天,我家裡終於住進了“知青”,使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他們。他們就住在我們家的廚房裡,自己做吃的。他們是來打靶的。那時候的“知青”,很多人參加了民兵,要參加射擊訓練。家人吩咐不要接近他們,擔心跟他們學壞嘛。其中的一些故事和細節,我寫進了《朋友的葬禮》,這裡不再贅述。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他們其實也還是孩子啊。
我後來與許多當過“知青”的人成了朋友。回憶往事,我們的意趣卻大相逕庭。他們對“知青”生活的講述,我們在後來的“知青”小說中已經看到很多了。我理解這一點。屁股決定了腦袋,也就決定了嘴巴。不過,寫下我所知道的“知青”故事,也是有必要的。這本小說集中的《朋友之妻》和《葬禮》,部分地記述了我後來與“知青”那代人的交往。但我要強調一點,這都是小說,是事實與虛構的結合,不是生活實錄。
其實我很想再寫幾篇“知青”故事。“知青”雖然已經成了一個歷史名詞、專用名詞,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知青”:當你背井離鄉,當你突然被拋人一個新的環境,當你在新舊知識面前無所適從。這個時候,“知青”仿佛就成了一個暗喻。而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暗喻之中啊。
感謝閱讀這本書的每一個朋友。
2013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