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尊嚴--長沙殯葬報告

最後的尊嚴--長沙殯葬報告

胡啟明編著的《最後的尊嚴--長沙殯葬報告》以紀實的手法,選取長沙市殯儀館作為典型個案,穿行於現實和歷史之間,通過與過去年代的傳統殯葬業對比,以點帶面地描寫了我國殯葬業中不同崗位不同工種的殯葬人一些酸甜苦辣的真實故事,《最後的尊嚴--長沙殯葬報告》闡述了現代殯葬人讓逝者帶著最後的尊嚴完滿地為此生畫上句號走向另一個世界的點滴用心,展示了現代殯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殯葬行業這個角度折射出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進步。

內容簡介

《最後的尊嚴》的作者胡啟明,衝破心理上的障礙,深入到明陽山殯儀館體驗生活前後將近一年,與殯葬人同吃、同住、同工作,這是需要勇氣和值得稱道的。作品以文學紀實的手法,穿行於歷史與現實之間,讓讀者較為完整地了解殯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了解、深入關注著殯葬。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初闖“聖殿”
第二章 送行大師廖友軍
第三章 英雄不問年齡
第四章 風雨兼程總是情
第五章 特別小分隊
第六章 城南舊事
第七章 留住美麗
第八章 神聖的使命
尾聲

文摘

第一章初闖“聖殿”
1
2012年11月21日,一個冷雨綿綿的上午。我和長沙市殯葬事業管理處領導的第一次見面,安排在一個叫作金盆嶺的老殯儀館裡。踏進大門,兩旁全是筆挺的長青松,讓人立刻有了肅穆的感覺,還有一絲傷感或陰沉的意味。
也許,無論是誰,一旦進入這樣的特殊環境,總會有對生命的一種敬畏與遐想。大道上時有靈車馳過,這裡雖已不再作火化操作,卻仍有不少悼念活動,因為湖南革命陵園一直都在這裡。
約見我的是從30里開外的明陽山新館趕來的市殯葬事業管理處的姚書記和保衛科彭科長。他們對我的到來,既表現出高興,也表現出謹慎,這從當兵出身的書記那種沉穩的表情中一眼可見。他們不知道我想要寫什麼,更不知道我會怎么寫。他們需要一個基調,一個透明度。這也難怪,原來,在這之前,從沒有哪個作家真正走進過殯葬人的生活,雖常有新聞媒體介入,然大多是浮光掠影,甚至還帶有負面的色彩。殯葬人的委屈、壓抑、痛苦,似乎只能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底。他們不得不變得小心翼翼,謹小慎微!我想:抑或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太特殊,他們的生活太封閉,他們的思維太敏感,他們的身份太卑微,於是,這種自我保護意識才會如此強烈、坦然、簡潔。
我們相約第二天去明陽山“大本營”再見。
明陽山,原本為“綿羊山”,為什麼會取這樣一個地名?似乎已無從考究,但絕不會是沒有緣由。2004年,長沙市殯管處和殯儀館從市區搬遷過來後,即改名為“明陽山”。“綿羊”“明陽”取其諧音,“明”為日月,照射宇宙萬物,“陽”代表了剛和烈,與日月相衡。人類的生生死死,世間所有的生命輪迴,不是全憑這陰陽之氣維繫的嗎?
明陽山好,陽光,溫暖!
上明陽山,非經長沙東南郊的揚子路不可,路極窄,且有些陡險,一路上七彎八拐,上坡下坡,沿途有撒落在地上的紙錢。除了一些耐冬的草木還在掙扎著,路旁高大的香樟與梧桐樹已不見一片綠葉,經厲害的寒雨沖刷過後,光禿禿地立在風中搖曳,讓人憐惜。
真要專程去這樣一個地方,我心中仍不免有些恐慌和懼怕,腦子裡頓時一片混亂起來,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冷冰凍的遺體,極難聞的異味,陰森恐怖的氣氛,撕心裂肺的尖叫和哭喊聲……
一條不長也不短的揚子路終於走到了盡頭,車子像一頭老牛樣哼哈著爬上一長坡後,道路立刻變得十分暢達寬綽。這時恰好天已放晴,雨霧漸漸散開。我眼睛忽然一亮,但見一片嶄新的仿古建築樓群巍然屹立,錯落有致,氣宇軒昂。灰白的色調,藍色琉璃瓦飛檐高翹,暖暖的冬陽給主禮樓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縵,愈顯金碧輝煌。這是殯儀館嗎?分明就是博物館嘛,或者說更像一座聖殿。我把剛才上山的路況與眼前這宏闊的藝術建築相比,感覺反差竟是如此之大。這簡直是讓人難以接受。
車從西大門進入後,便左拐上了一條像緞子一樣的柏油路,朝著來時的方向駛去。不一會兒,車就在長沙市殯葬事業管理處的行政大樓前停了下來。門前果然是假山逼真,池水清清,臘梅吐艷,樓台亭榭,小橋流水的格局。大型葡萄架,雖已屬季節深處的乾枯,但可想像它來年的蓬勃繁茂之勢。管理處在家的領導幾乎全集中在一樓會議室與我會面,熱情得讓人為難。因為採訪和體驗生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加之離市區較遠,交通也不很方便,按安排我便住在四樓剛被騰出來的一間客房。
這是一棟行政辦公和單身員工住宿的綜合樓,二樓辦公,三至四層作宿舍用,因住的人極少,自然有些清冷。房的後窗下面,似是一條長滿荒草和樹木的很深的峽谷,入夜,嗖嗖的山風發出一種怪異的聲響,有些嚇人。寂冷的寒夜裡,我將身子蜷縮在棉被下,貪圖溫暖的覆蓋,如動物在冬天裡的姿勢,然後翻閱著處里提供的60年殯葬變遷史。我清楚地知道,從第二天開始我將經歷一種全新的體驗,抑或考驗。因為我必須走近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去經歷遺體交接,防腐冷藏,化妝入殮,追悼葬禮,火化揀灰等主要過程。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有一種對殯葬人的特別的情懷和對逝者的尊重。由於有了某種想像,也就感覺死亡不那么寒冷與恐懼。
這一夜,不知為什麼天老不亮,我懷疑這個地球是不是根本就停止了轉動?P9-12

序言

冰天雪地的時候,總能聞到春天的氣息。
擺放在案頭多日的書稿《最後的尊嚴》,我多次拿起翻動又放下,源於心情的複雜,還源於我的思想中總在回味一句話:當尊嚴必須寫在紙上的時候,是否已經遭到或人為或無形的踐踏,踐踏後的尊嚴,很寒冷又很讓人無奈,但是,還有關注和溫暖。
關於殯葬行業,我以前接觸過,現在正在從事這項工作,我認為其職責就是讓逝者安息、生者釋懷,也正如長沙市殯葬事業管理處提出的:“讓兩個世界的人都滿意。”然而,由於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死亡與殯葬依然是一種晦氣和禁忌。我熟悉這個行業的許多許多優秀職工,包括書中的人物,長沙殯葬事業管理處主任馬果夫、書記姚國平、火化工廖友軍、殯儀服務員唐衛興等等,他們所要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是有形和無形的。他們遠離了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親人,他們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還有歧視等。一般喪屬總是要求殯葬人將喪事辦得體面、風光,卻很少有人也給予殯葬人以尊嚴。他們是多么渴望和別人溝通。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自己,了解這個神聖的職業。這是一種等待,這種等待是痛苦的、積極的。是必須通過殯葬人的長期修煉和自我形象的塑造,才會贏得社會的認同與尊重。
今日,放平心情,掩讀《最後的尊嚴》,一種閱讀後的溫暖竟是如此強烈。作者以心理的歷程和對生命的熱愛,講述了一群殯葬人鮮為人知的故事,使讀者窺見激流涌動的活的思維過程,從而激發人的思考。說到獨創性,從敘事的方式到心靈的對話再度審視,《最後的尊嚴》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
《最後的尊嚴》的作者衝破心理上的障礙,深入到明陽山殯儀館體驗生活前後將近一年,與殯葬人同吃、同住、同工作,這是需要勇氣和值得稱道的。作品以文學紀實的手法,穿行於歷史與現實之間,讓讀者較為完整地了解殯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了解、深入關注著殯葬。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經常說:“多給可愛的殯儀職工一些理解。對他們高看一眼,厚愛三分。”這是對全社會的吶喊,是希望,是努力,更是大家的所求。
期待更多的文藝家走進中國殯葬文化的廣闊天地。
是為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