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四部叢刊》為張元濟在商務印書館任職所完成的大型叢書,全書分三編,《初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開始輯印,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全部出版,共收書二百二十三種。《續編》收書七十五種,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出版。《三編》收書七十種,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出版。《四部叢刊》的出版工作,經歷十七年的歲月終於完成,這可說是民國時期古籍整理的大事。文聽閣圖書公司於完成《民國學術叢刊》六種,即《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林慶彰主編)、《民國文集叢刊》(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許錟揮主編)、《民國詩集叢刊》(王偉勇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林慶彰主編)、《民國小說叢刊》(吳福助主編)等叢書的編印時,發現跨清末民國時期的作者相當多,入民國時期的著作,大都已收入民國時期的六種叢書中,讀者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清末以前的著作,大部分都可以在現有的叢書中找到,至於晚清學者的著作,現有的叢書收錄都太少,不太能反映晚清學術思想的真正面貌。專以晚清著作為收錄範圍的叢書,尚未見到,要檢索利用只能找一般的叢書。綜合性的叢書有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二○○二年)、《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該社,一九九一年)、《叢書集成三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九年)。經部的著作可以查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史部著作可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六-二○○六年)。子部著作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二○○五年)。集部著作可查文清閣編《稀見清人別集百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二○○七年)。這些叢書都不是為了晚清這時段所編,收錄晚清的著作並不完備,且需要某一類別的書,卻分散在各種叢書中,使起來也不太方便。
為了保存現有文獻,並迅速提供讀者研究所需的資料,文聽閣負責人林登昱博士提議仿《四部叢刊》的方式編輯一套《晚清四部叢刊》,收錄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以降的四部著作,分由筆者負責經部,賴明德教授負責史部,劉兆祐教授負責子部,張高評教授負責集部。先由林登昱博士作成各部擬收書目初稿,再由四位主編作增刪的工作。此一工作大抵於今年年初完成。資料的蒐集則遍及國內外圖書館和私人收藏。
我覺得這套叢書的出版,有下列數點意義:
其一,清中葉以前的重要著作大抵收入《四庫全書》中,當時所的底本不一定好,但因有影印本,化身千萬,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晚清這時段的著作,因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編的《續修四庫全書》收錄並不多,又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叢書可利用,使用起來就非常不方便,這《晚清四部叢刊》恰好可彌補文獻使用上的缺漏。
其二,從甲午戰爭失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到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實施戒嚴三十七年,在臺灣都很難見到中國的出版品,所以,要研究晚清和民國時期困難相當多,這《晚清四部叢刊》恰可提供研究這一時段最基本的文獻資料,也充實國內圖書館的館藏。
其三,晚清是個新舊學交替的時代,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些知識份子力求改革,提出很多興革意見,也有不少知識份子堅守固有傳統,才能鞏固國本,有的知識份子認為應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調合理論。從他們的著作來看當時的種種措施,可以發現他們高潔的愛國情操。
《晚清四部叢刊》即將分編陸續出版,想到二○○二年一月起,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開始執行「晚清經學就計畫」,為得到一部線裝古籍,花費不少心力,而今有不少以前要找的書都收在《晚清四部叢刊》中,需要某部書,唾手可得,八年間變化這麼大,不禁感嘆係之。
二○一○年九月林慶彰誌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五○一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