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於1988年4月在紐奧良“大眾文化協會大會”上作了題為《日常生活審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講,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日常生活審美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境被審美化。
日常生活審美化最早見於陶東風的文章《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1] 根據陶東風的解釋,“日”意指審美活動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範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具體表現在占據大眾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經不是詩歌、繪畫等經典的藝術門類,而是一些新興的泛審美/藝術門類,如廣告、流行歌曲乃至居室裝修等。藝術活動的場所也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等。而在這些場所中,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陶東風在提出“日”這一命題之後,隨即擺出該命題的西方資源,如維爾什、博德里亞、費塞斯通等人的觀點,以加強印證對這一命題關注的合法性和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