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明洪武十年(1377年),包五從安徽省合肥縣上黨村遷來建村。因建村處南臨黃海,港汊縈迴,漲潮時三面環水,故命名潮里村。後有姜、邵、王、黃等姓聯親來此定居。1947年,分為生產、建設、民主、團結4個管理區。1961年1月,改為4個行政村,本村為民主村。1984年改稱新民村。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潮里村有1處國小,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能入學,入學率僅有30%。解放後,教育事業發展很快,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64年,4個村共同投資2.4萬元建新校舍,後改稱潮里完小。至2002年,全村在校學生有中學生28名,高中生5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收入16萬元。2002年,全村收入482萬元,人均存款4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8輛,機車49輛,電話80部,彩電190台,電冰櫃90部,洗衣機4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莊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整修了街道。1982年,統一規劃4公頃的新房區。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3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4年,投資8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解決了村民照明問題;建起了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設立了衛生所,為村民防病治病。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7年7月前,潮里為一個行政村。1945年11月-1947年7月,包明上任黨支部書記。後設黨總支,管理區設分支。1947年7月-1949年9月,包明上任黨總支書記,包信善任民主管理區分支書記。1961年分村後,新民村(民主村)黨支部有包心之、包厚德、包文增、包正芝、王泉林、包明智、包孝家、包維榮、包維江、包松善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3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冬,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1961年分村前的主要行政負責人有包樹橋、包樹榮、包明亭、包明俊、包作生。1961年後,曾擔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包文增、包心之、包明享、包英之、王全林、包明龍、包澤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