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相傳建村於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陳氏兄弟四人從雲南遷來立村,因坐落在海拔90.2米的無名高阜東南坡,地勢隨坡呈東北西南向傾斜,絕大多數房屋隨自然坡向呈東北西南方向建築,打破了南北建房的規律,“斜莊”因此而得名。
經濟狀況
解放前,人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後,村民們的生活步步好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經濟如同全國一樣快速發展,到2004年全村個體飯店、商店等各種店鋪有3家,糧食總產量達到850噸,單產1000公斤,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快提高,到2004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機11台,農用汽車8部,播種機3台,收割機2台,脫粒機4部,從耕種收割到運輸脫粒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全村種植果樹(主要又桃樹、大棗、柿子)120畝。養牛的一戶,飼養黃牛10多頭,養豬的2戶,都在100頭以上。村里還有一種特產,就是菠菜,村裡的水好,適宜菠菜的生長,不用施肥,澆幾遍水,菠菜長得又高又胖,鮮嫩可口。村裡有大小運輸車輛10部,私有轎車3輛。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1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5萬元,人均收入4900元。
村居建設 1976年,村黨支部對斜莊村住房做了規劃,到2004年全村有98%的戶住在新規劃區。
社會事業
建國前,村民們過著貧窮的日子,能夠入學讀書的人很少,1950年成立了冬學識字班,從村里找文化人當冬學班老師,每年冬天,晚上組織讀書識字。1952年成立了第一所國民國小,1973年擴建校舍7間,學生5個班,1978年合併在李家莊國小。新中國成立後,村民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全村30%以上的老人投入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老有所養。99.8%的村民投入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