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療法

整脊療法

整脊療法,是一門新興的綠色醫學——無藥療法整脊術,於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迅速崛起,這是一門從脊柱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係的科學,它是與內、外、神經、內分泌、婦、兒、五官科等都有關係的邊緣學科。這門學科是在祖國中醫經絡學,骨傷科學,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軟組織外科學”、“脊柱病因治療學”以及整脊矯正手法治療等理論上產生的。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整脊療法 :是一門新興的綠色醫學——無藥療法整脊術,於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迅速崛起,這是一門從脊柱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係的科學,它是與內、外、神經、內分泌、婦、兒、五官科等都有關係的邊緣學科。這門學科是在祖國中醫經絡學,骨傷科學,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軟組織外科學”、“脊柱病因治療學”以及整脊矯正手法治療等理論上產生的。

整脊醫學認為,脊柱骨矢狀面上正常的生理彎曲以及水平面上正常的垂直狀態,是提供植物神經發揮功能的基本條件;多數慢性病患者,都顯示有脊柱骨解剖位置紊亂或脊柱排列的異常,從神經、解剖、運動、生理的種種現象顯示,治療運動障礙或慢性病,都應先從脊柱骨入手……。這些觀點,在美、加、日、意、法、英等醫療先進的國家中是主流。

整脊醫學是根據生物力學的角度,套用特殊的手法,並結合針刺、溫灸、刮痧、刺血、拔罐、小針刀、點穴按摩以及理療等手段,對頸、胸、腰椎和骨盆的骨關節,椎間盤以及脊柱相關軟組織的勞損,緊張僵硬或退化性改變進行調整,以恢復脊柱內的生物力學平衡關係;解除脊柱周圍軟組織(肌肉、韌帶、筋膜、神經、血管等)急慢性損傷的病理改變,來達到調節其外在生物力學平衡和氣血、陰陽平衡。以此來治療脊柱錯位,脊柱周圍軟組織以及新繼發的脊柱相關疾病的方法。達到“調節平衡脊柱,治療病因根本”的目的。正如台灣醫學爵士苟亞博教授所說:“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醫;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今日之醫師應先著眼於疾病的肌肉異常和關節異常為消除疼痛的不二法門。”

整脊醫術的著重點是打破原來運用單一施治的局限性,發揮了綜合施術的直接性、特異性、整體性,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多樣性的治療方法。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整脊醫術。

整脊醫學的建立,為多種疾病的發病補充了新的病因學說,提供了新的診斷和治療途徑,在某些疾病長期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無效時,不妨換個角度從脊柱方面去思考分析並著手治療,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脊療法

【概述】

整脊療法,又稱“脊住(定點)鏇轉復位法”,是以分筋彈撥、按壓疏理等整復手法作用於脊椎背膂,以促進督脈氣血和暢,使病椎恢復正常,從而治療脊椎傷損等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很早就為醫家所套用。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稱:“脊梁骨……先受風寒,後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對損傷性脊椎病變的病因、臨床表現及整復手法等已有較明確的載述。近代以來,本療法的治療範圍有不少發展,不僅對頸椎、腰椎棘突偏歪等傷骨科疾病有較好療效,而且還可廣泛套用於由脊椎病變引起的某些疾病。

【基本內容】

通過脊椎(定點)鏇轉復位手法的治療,可促使患椎椎間隙及纖維環、椎間韌帶發生鏇轉、牽拉,從而對突出的髓核產生周邊壓力,使突出物易於回納;通過撥正偏歪棘突,椎體關節得以恢復正常(或代償性)的解剖位置,使之與周圍肌肉群相適應(即古醫籍所稱“骨合縫”、“筋入槽”),解除關節囊、黃韌帶對神經根的壓迫,改善椎動脈血流。此外,對合併小關節僵凝者施以鏇轉手法,還能松解粘連,增加活動範圍,緩解疼痛。

在套用本療法時,術者應先用手指觸按患者脊椎,檢查各相關椎體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無壓痛,其椎旁筋肉是否變厚、攣縮、剝離等,然後採用相應的整復手法進行治療。 如對椎間盤突出症的檢查和診斷,馮天有提出有以下四個特徵:(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醫者用拇指做脊柱觸診時,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體徵;(2)患椎上下棘問隙一寬一窄;(3)患椎棘突旁壓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處棘上韌帶有條索樣剝離,觸及鈍厚,壓痛明顯。凡臨床具備其中一、二個特徵者,即可確診。

【操作方法】

一、觸按檢查方法

1.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橈側(或只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縱軸由上至下,左右分撥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韌帶)有無變厚、攣縮、鈍厚及條索樣剝離等病變情況。

2.用拇指觸按患者脊椎棘突,觀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況下,棘突側緣連線應與脊柱中心線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連線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連線應與脊拄中心線重迭。棘突偏歪時,患椎棘突上下角連線偏離脊柱中心線,患椎棘突上下角尖與其上下棘突的角尖連線同中心線呈相交斜線,棘突側緣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顯的壓痛。在觸按過程中,可一手觸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軀體,使患者身體前屈後仰,左右鏇轉,以反覆比較。

二、整復手法

術者以左(右)手拇指頂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對側推按,以撥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軀體,使脊柱逐漸屈曲,並在向棘突偏歪一側側彎的情況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鏇轉。兩手協同動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頂住患椎棘突,在鏇轉的最後幾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復位時指可下捫及彈跳感。此外,在施行復位手法前後,還應根據患椎筋肉傷損及病變情況,分別採用分筋疏理、拿點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適應證】

本療法對損傷性脊椎病變,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某些損傷性截癱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見影之效。此外,對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壓、心律失常、腦外傷后綜合征、視力減弱或失明、耳聾等疾病也可在整復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療效。

對頸椎病、外傷後頭暈、腦外傷后綜合征、耳目失聰及肩臂疼癰麻木等表現為頭、面、頸、臂部位症狀為主者,應在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整復手法。

對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間神經痛,腹瀉等表現為以胸、腹部症狀為主者,應在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手法。

對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礙等患者,檢查及整復手法應側重於腰椎段。

【禁忌症】

年老體弱者,婦女妊娠,月經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嚴重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患、腫瘤及骨結核等患者,即使術者手法極其嫻熟,也慎用本療法整復手法。

【注意事項】

1.套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熟練的整復手法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檢查病椎定位不準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斷錯誤,均可使療效不顯,甚至加重病情。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點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痙攣,然後再施以整復手法。某些病人要間隔數日施治1次,連續4、5次治療才能撥正偏歪棘突,切忌急於求成。

3.在頸椎部位施用本療法整復時,手法不當可能會刺激椎動脈而產生虛脫症,個別患者或可造成醫源性脊椎傷損而導致高位截癱等嚴重後果。

【按語】

臨床資料表明,頸椎綜合徵、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療法四五次即可緩解或顯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療竟能霍然而愈。自從臨床報導有數例頸椎病患者套用本療法出現高位截癱後,有人認為考慮到頸部解剖結構特點,不宜使用本療法的整復手法。但多數意見認為頸椎病是一種綜合徵,對小關節交鎖、紊亂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頸部症狀,本療法不失為一種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一般說來,只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症和治療手法的規律,即使初學者套用本療法,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損傷也是極為罕見的。此外,手法治療後注意適當休息與功能鍛鍊相兼顧的原則,也是鞏固治療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本療法主治範圍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中醫獨特療法,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中醫按摩與西式整脊療法

中醫按摩療法適用於軀幹和四肢的軟組織損傷、創傷後遺症(如軀幹和四肢損傷後形成粘連而造成功能障礙)、退行性病變、脊椎小關節紊亂症和脊柱後關節錯位、風寒引起的腰部和四肢疼痛、腰椎和四肢無菌性炎症引起的功能受限、頸椎骨質增生引起的腦供血不足、腦栓塞後遺症、外科手術後瘢痕組織攣縮粘連者。而整脊療法主要套用於腰部軟組織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腰椎後小關節紊亂症、胸腰椎壓縮骨折和下腰部骨關節發育異常等疾病。

《骨繼療法重寶記》繪兜頸坐罌法圖《骨繼療法重寶記》繪兜頸坐罌法圖

整脊療法從人體健康的平衡觀、整體觀出發,對脊椎、脊柱常見病、多發病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理論。整脊療法從糾正單個椎體的位移著手,調整人體脊柱連帶的肌肉骨骼系統,改善功能障礙,主要解決脊柱各個關節的紊亂錯位,從而減輕周圍骨骼、肌肉、關節的疼痛和炎症。脊柱矯正學認為,100%的人都有脊柱疾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整脊治療。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明代《整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有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實補瀉。”這就是至今為傷科所遵循的“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的觀點。對於脊柱的問題不能單單解決局部的疾病,還要通過辨證施治對整個機體都要有所調節,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

整脊療法也注重病人全身的所有變化,通過調整脊柱各個關節之間的位置,同時觀察骨盆是否有鏇轉等問題,調整骨盆的位置達到平衡,從而調動整個機體的自我恢復能力。近十幾年,美國整脊療法發展很快,也像中醫一樣更加注重人體的整體觀念,注重人體的營養均衡、情緒穩定等等,強調使整個機體達到理想的狀態,逐步改善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維持體內生理平衡,從而得到整體的康復。

中醫按摩療法與西方的整脊療法有很多的相似地方,同時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二者都很重視整體觀念,強調要重視人體的整體狀況,要求醫者著眼整體,辨證施治。以我國深厚的中醫底蘊,借鑑西方精湛的治療技術,融合中西治療方法,將會更好地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骨脊康整脊

骨脊康整脊原理

1、消炎、鎮痛、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

安裝在骨脊康理脊床掛板下側的,是中科院專門研發生產的遠紅外線發生器,對應著人身體的骶、胸部位,發出的遠紅外線的穿透力可達皮下3厘米以上,能增加皮膚溫度,激發細胞免疫功能,改善細胞膜的穩定性,從而達到消炎、鎮痛、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這種遠紅外線發生器,經國家遠紅外線檢測中心檢測驗證,無任何副作用,不會使患者產生過敏反應。

2、有利於頸、腰曲度復位

骨脊康理脊床的頸曲復位枕和腰曲復位枕是公司在反覆研究實踐的基礎上,按照人體的正常生理曲度設計,選用遠紅外線發生器製成的。在溫熱、牽引、運動條件下墊用,對頸椎病、腰椎病患者來說,有利於頸、腰曲度復位,緩解或消除疾病症狀;對脊柱健康的人來說有利於保持正常生理曲度,保持體形優美、挺拔。

3、糾正小關節紊亂,解除脊柱周圍軟組織攣縮

骨脊康理脊床將人的雙腳固定在腳托上,通過搖擺系統做扇形左右擺動,其鏇轉擺動的力,通過脊柱下面的懸掛床板,由骶骨經過腰椎、胸椎、頸椎依次傳遞到頭部,使每一對椎體間都做一個半鏇轉式的搖動。這種身體倒置狀態下的扇形擺動是骨脊康的專利,是目前所有醫療器械和健身器材所沒有的。通過這種鏇脊扇形擺動,對椎間盤和椎間孔的神經根有一種揉搓性按摩的作用,有利於椎間盤還納歸位、解除神經根粘連,並且確保神經傳導通暢。

骨脊康整脊特點

1、遠紅外線熱療:脊柱理療床掛板下側,對應的骶、胸部位,固定有中科院研發生產的遠紅外線發生器。這種遠紅外線發生器利用陶土和矽粉壓制而成,發出的遠紅外線的穿透力可達皮下 3 厘米 以上,經常使用,可消炎、鎮痛、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人體的免疫力。特別是對傷寒、背部酸痛的患者,緩解效果尤為明顯。這種遠紅外線發生器,經國家遠紅外線檢測中心檢測驗證,無任何副作用。

2、復位生理曲度:脊柱的四個生理曲度,決定著人的姿勢,曲度的變化會累及身體的健康。脊柱側彎等脊柱性疾病一般都與頸曲、腰曲有關,或在頸曲、腰曲上有所反映。在溫熱、牽引、運動條件下墊用,對脊源性疾病患者來說,有利於頸、腰曲度復位,緩解或消除疾病症狀;對脊柱健康的人來說有利於保持正常生理曲度,保持體形優美、挺拔。

3、懸垂動態牽引: 在全身肌肉、韌帶自然放鬆的情況下,利用自身重量對脊柱進行牽引。拉大椎間盤和椎間關節間隙,減少椎體間和關節間應力,使椎體間和關節間處於負壓狀態,使髓核、關節囊及關節間容納物得到放鬆,方便組織液滲溢、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經常進行懸垂自重牽引,可減少髓核水分丟失,減緩椎間盤萎縮,減緩脊柱退行性變化。

4、扇形鏇脊搖擺:脊柱理療床將人的雙腳固定在腳托上,通過搖擺系統做扇形左右擺動,其鏇轉擺動的力,通過脊柱下面的懸掛床板,由骶骨經過腰椎、胸椎、頸椎依次傳遞到頭部,使每一對椎體間都做一個半鏇轉式的搖動。特別是對於糾正小關節紊亂,解除脊柱周圍軟組織攣縮;對於歸位脊柱正常縱嵴列線,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5、換位循環倒置:脊柱梳理床設定了換位循環倒置的功能,每間隔 8-10 分鐘循環倒置一次,相對於一次梳理來說,能夠產生功能倍增效應。這種循環倒置功能會使人體的毛細血管先收縮後擴張,倒置時,上體、頭腦部血液充盈,下肢部毛細血管、細胞處於飢餓狀態;回復體位時,血液回流,上體、頭腦部血管收縮,下肢部毛細血管、細胞血液充盈。是一種強身健體的好方法。

6、有氧被動運動:眾所周知,生命在於運動,可有很多人因某種疾病行動不便或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戶外鍛鍊更換衣服麻煩等因素不能實現運動鍛鍊。每做一次相當於慢跑 3000 -5000 米 的運動量。 其不同點是,這種被動運動的功能,更多的是側重於鍛鍊脊柱周圍的深層軟組織和胸、腹、盆腔內的筋膜肌肉,有利於增強其彈性及張力,有利於內臟各器官的固位,有利於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另外這種有氧被動運動是在熱療、放鬆、體位倒置、自重牽引狀態下完成的,是一種對全身的深層保健按摩放鬆。相對於單一的康復保健方法,具有功能疊加的效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