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 平裝: 220頁 開本: 16開 ISBN: 7506025817 條形碼: 9787506025812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這是一座古老的宅院,從前,它叫紫禁城,曾經住過兩家人,一家姓朱,另一家姓愛新覺羅,關於宅院的各種故事,很多很多很多,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故宮過客》的敘述圍繞著紫禁城這座老宅院的第一個住戶——朱姓人家一一展開,呈現了與之關聯者的命運和人性。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豐沛的情懷,讓人體味到其中人物的豐滿和虛空,甚至細膩到他們每一次哀嘆時流轉的眼神。這是一本慈悲之書,一本娓娓道來之書,一本動聽之書,一本落寞之書。
編輯推薦《故宮過客》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豐沛的情懷,讓人體味到其中人物的豐滿和虛空,甚至細膩到他們每一次哀嘆時流轉的眼神。一顆慈悲之心,在此呈現。正是憑藉此,他得以越過時間的洪流,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並娓娓道來。
偉大的建築終於成為不朽的象徵……這巨大的歷史之城,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仿佛就注定了經歷其中的人,不過是它空曠內部的匆忙過客。
也許,作者正是在紀錄片《故宮》的拍攝過程中,穿梭在那沉默宮牆之側時,那些浮光掠影,那過客之哀慟,猶在耳際……直至從他筆尖流瀉而出。
書評
故事並不使人們感到陌生,君王與大臣、太后與皇帝、皇帝與寵姬、皇
太子的成長、太監與後官不同的是切入故事的視點——它使得那些不可見之
物變成栩栩如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及鏡頭切向這種形象的種種不平凡的方
式。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生、青年美術史學者 唐克揚
幾百年了,故宮這個大院子裡面許多人來來往往。有快樂的,有憂傷的,
有顯赫的,有卑微的,而對於CCTY青年編導王沖霄而言,這裡的一磚一瓦都
在觸動他敏感的神經。
——著名作家、北京文史專家 洪燭
對於人類文化遺產—一故宮的藝術表現,王沖霄無疑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
道路。這個古老的昔日皇官及其過客的滄海桑田,被他細膩、感傷和有穿透
力的文字進行了一次完美的再現。
——《中華遺產》雜誌執行主編 朱振華
王沖霄,中央電視台導演。
1995年進入電視界。曾供職遼寧電視台。1998年加盟中央電視台。十年來主要從事紀錄片創作。作品曾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大眾電視金鷹獎等。
因紀錄片《故宮》的拍攝。與紫禁城結緣。片中無法表達的內容,匯於筆端,於是有了這些文字。
第一章 冬至的陽光
第二章 第十個小獸叫行什
第三章 鳳凰落在交泰殿上
第四章 少了一行門釘
第五章 為皇帝的母親
第六章 天空之城
第七章 地下
第八章 太子宮的不速之客
第九章 閹城
第十章 黑色鳥群
尾聲
書摘
一隻烏鴉久久地倚在太和殿的飛檐上,睡得很沉。
2004年12月22日,農曆冬至。北半球最溫柔的陽光在紫禁城的屋頂上,
細密地生長著,為疲憊的棲息者披上一層金色的霓裳。
《後漢書》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
辰而後省事。”這一天,住在北京南城的百姓可以躲在自家的院子裡,聽到
鑾儀扈駕由遠及近,皇帝在這一天要到天壇祭天。而百官免朝,軍隊待命,
邊塞閉關,商旅停業,通通過節放假了。
《故宮》攝製組沒有放假。冬至,我們要用鏡頭記錄下太和殿一年中最
難得一見的奇觀。
現代天文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在北半球的角度最低
,因此日影最長,陽光照射進房間最深。據說,明清兩代時的陽光,在這一
天,可以深入太和殿,直達皇帝龍椅。皇帝在冬至第二天,會舉行盛大的慶
典朝會。冬至次日的大朝會,與農曆元旦(今天的春節),皇帝的生日,並稱
帝國三大節。古人相信,這是一年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天。在度過了最漫長
的一個黑夜後,白天將一天天變長。“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冬至了,春天還遠嗎?
這一天,匍匐在太和殿外數以萬計的王公大臣、鑾儀侍衛,將看到一座
晶瑩剔透的金色宮殿。他們的皇帝,端坐在燦爛如金的龍椅上,燦爛如金的
龍袍,照耀著臣子們幾乎錯亂的神經:那個人不是天帝的兒子,還會是誰?
這一天,陽光仿佛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龍椅上發射出來的。
龍椅,才是冬至的太陽?
然而,今天的人們可能並不知道,這把龍椅曾經被人換過,並且向後又
移了一步。
這個人,叫袁世凱。
民國以來的歷史,對袁世凱已經冠以若干確定無疑的頭銜,其中最著名
的是“竊國大盜”。出賣戊戌七君子,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簽訂賣國的
21條,復辟帝制等等。在今天中國人的印象中,袁世凱是一個有些卡通的壞
蛋形象。
如果歷史真是如此簡潔明了,倒也省事。
1908年4月20日,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湯瑪斯·E·米拉德見到了這樣
一個袁世凱:
“袁世凱走了進來,早就聽說袁非常沉湎於他那艱苦的工作,並且這工
作也極大地耗損了他的體力和心神,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目光炯炯,敏
銳的眼神顯示出他對自己手中掌握的事情非常關注,袁的整個面貌都顯示出
他身體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
“在西方人的眼裡,長期以來代表大清國形象的,只是從四萬萬芸芸眾
生中站出來而非常突出和確定的幾個人而已。正是這些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或許他們能開闢出一條道路,以迎來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袁世凱就是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確實在這些趨向進步的
高層官員中被推認為第一。在大清國所有官員里,他是第一個認真學習國外
軍隊的組織方法和戰略戰術的人,並且也是第一個極力鼓吹軍隊必須現代化
的人。
“袁當然不是大清國改革運動之父,但他能讓改革繼續進行下去。他富
有才幹,野心勃勃。在李鴻章死後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成為大
清國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機遇。”
《紐約時報》的評價,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袁世凱。哪一個更接近於真
實?
袁世凱作為大清國穩健而富於實力的改革家形象,一直延續到1911年武
昌起義。在與大清國孤兒寡母和革命黨一乾新銳的周旋中,袁世凱真正成為
眾望所歸的中國政壇第一角色。
1911年12月29日,獨立各省都督代表集會南京,推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
時大總統。無錢無兵的孫文隨即電告袁世凱:自己只是暫代臨時大總統,一
旦袁世凱反正,隨時讓位。半個月後,孫文再次致電袁世凱,重申承諾。
其時,無論是各派革命黨,還是國際社會,甚至中國普通民眾,無不對
袁世凱寄予厚望。中國在那一時刻,似乎真是到了非袁不可的境地。
袁世凱果然爭氣。
1912年1月26日,中國歷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重要一天。末代皇帝溥儀在
多年後這樣回憶起那一天:
“在養心殿的東暖閣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
前地上的紅氈毯上跪著一個粗壯的老頭,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
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里除了我們三人,別無他人,安
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
6歲的小皇帝哪裡知道,袁世凱的幾滴眼淚,頃刻間革了中國幾千年帝
制的命。
兵不血刃,國體巨變。袁世凱的政治智慧,一時無二。
2月12日,溥儀下詔退位。退位詔書末尾一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
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是袁世凱授意添上去的。
革命黨一諾千金,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也許就是那
個時候,袁世凱忽然發現,皇帝的龍椅,竟然離他如此之近。
命系一念。
如果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沒有登基稱帝,他可能只是一個道德品格不那
么高尚的政治家;如果他和自己的繼任者對輿論控制有度的話,他或許將以
共和締造者的身份,像英雄一樣永載史冊。他那副圓圓胖胖的樣子,不正暗
合了人民對民選領導人親切平實的想像嗎?
然而,他偏偏要登基稱帝。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