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溈山水牯牛

放出溈山水牯牛

《放出溈山水牯牛》是唐代僧人懷海禪師所提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牛的行住坐臥,無人約束,比喻打破一切束縛,通脫無礙,自由自在,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追求與嚮往之情。

作品原文

放出溈山水牯牛①,

無人堅執鼻繩頭②。

綠楊芳草春風岸,

高臥橫眠得自由。

注釋譯文

①溈山:亦名大溈山,溈水的發源地,雄跨湖南寧鄉西北,北鄰桃江,西接安化,最高處為雪峰頂,海拔927米。是中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的溈仰宗的發源地。

②堅執:緊緊地握住。堅,牢固。執,握住。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中心是“自由”二字,以牛之行住坐臥,無人約束,比喻打破一切束縛,通脫無礙,自由自在。《五燈會元》卷三記載百丈回答“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道:“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可以和這首詩對觀。以牛作喻,比修持心性的詩偈很多,普明禪師甚至繪成十幅圖,各題一偈,以見階段之不同。《未牧第一》:“猙獰頭角自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初調第二》:“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受制第三》:“漸調漸伏息賓士,渡水穿雲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馴服第五》:“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無礙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任運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獨照第九》:“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只眠第十》:“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由野性未馴,到心性自然合道,泯滅色界,萬象一如,最後也表現出了那個“高臥橫眠得自由”的境界。

作者簡介

懷海(720—814),唐朝著名禪宗高僧,俗姓王,名懷海,福州長樂人,為馬祖道一禪師門下,因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岩(今江西宜春市奉新縣),人稱“百丈懷海”。唐穆宗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懷海禪師對禪宗進行了教規改革,力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佛教僧侶乞食的傳統改為中國式的自食其力並身體力行,弟子體諒師傅年邁,藏其耕田工具,而當天懷海禪師也拒絕進餐。 百丈懷海在馬祖道一開創叢林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嚴密的寺院管理體系,史稱“百丈清規”。他侍奉馬祖道一六年,得其印證,道一圓寂後,四方禪者雲集其門下,懷海禪師於此傳播禪風二十餘年而圓寂,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