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正式名稱:摩羯座α流星雨
平均活動時間:7月15日-9月11日
極大時間:7月30日
極大流量(ZHR):4-14
r值:2.5(極大時)
平均速度(無引力影響):23km/s
極大中心:赤經307度 赤緯-10度
中國觀測信息
北緯30度(拉薩、成都、重慶、武漢、杭州、南京、上海):整晚可見。
北緯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連):整晚可見。
北緯50度(塔城、哈爾濱):整晚可見。
輻射點漂移
7月5日 赤經285度 赤緯-16度;7月10日 赤經289度 赤緯-15度;
7月15日 赤經294度 赤緯-14度;
7月20日 赤經299度 赤緯-12度;
7月25日 赤經303度 赤緯-11度;
7月30日 赤經308度 赤緯-10度;
8月5日 赤經313度 赤緯-08度;
8月10日 赤經318度 赤緯-06度。
軌道數據
尼爾森(C.S.Nilsson)在1960-1961年進行了一項雷達觀測計畫。1961年7月14-25日,他觀測到5顆平均來自赤經306.9度,赤緯-15.4度的流星。極大中心被確定為7月20日,但因為6月20日-7月13日雷達停轉,因此這個數據可能不準確。軌道數據如下:
AOP | AN | i | q | e | a |
289.8 | 117.1 | 3.9 | 0.37 | 0.87 | 2.86 |
澤內·瑟卡尼納(Zdenek Sekanina)在1961-1965年的無線電流星計畫中觀測到這個群在6月18日-7月30日活動,過節點時間7月9.6日,這時輻射點位於赤經297.6度,赤緯-18.7度。軌道:
AOP | AN | i | q | e | a |
290.3 | 106.9 | 2.1 | 0.431 | 0.758 | 1.782 |
瑟卡尼納同時指出這個群可能與小行星阿多尼斯(2101 Adonis)有聯繫,兩者之間差別很小。
AOP | AN | i | q | e | a | |
Adonis | 41.06 | 351.21 | 1.37 | 0.442 | 0.764 | 1.873 |
美國的加里·克羅(Gary Kronk)在1952-1954年的哈佛流星計畫中找到3顆可能的群內流星,並計算出如下軌道:
AOP | AN | i | q | e | a |
290.9 | 116.8 | 4.5 | 0.379 | 0.853 | 2.584 |
母體
摩羯座α流星雨的母體仍存在爭議,彗星1457 II、72P/Denning-Fujikawa (1881 V)、45P/Honda-Mrkos-Pajdusakova (1948 XII)和小行星俊神星(Adonis)都被曾經認為是流星雨的母體。
觀測記錄
首次觀測到摩羯座α流星雨的是卡儂·霍夫梅斯特(Cuno Hoffmeister),1937年在索內堡他就已經觀測到這個流星雨,但等到他到了西南非洲時才準確確認這個流星雨,輻射點位於赤經296度,赤緯-15度,出現在7月9日。7月12日輻射點位於赤經298度,赤緯-14度,14日位於赤經296度,赤緯-13度。
1980年西澳流星協會觀測到的輻射點位於赤經298度,赤緯-13度,極大出現在7月6日,達2.23+/-0.18。
如果不是霍夫梅斯特和西澳流星組織,沒有人會注意到這個群——因為7-8月之間活動的流星群實在太多了。幸虧20世紀60年代的兩次雷達觀測凸現了它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