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拜占庭美術指君士坦丁堡時期(330-395)的羅馬帝國美術和東羅馬帝國(395-1453)美術。拜占庭原為希臘的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於此,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美術源自羅馬,確立於公元5至6世紀的君士坦丁堡,繁榮期延續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美術首先是宗教美術,最顯著的成就表現在教堂建築上。
拜占庭建築是基督教教會的建築,繪畫作品多取材於《聖經》,其形式和人物表倩處理都須遵循具有神學意義的傳統模式,它注重色彩的絢爛、裝飾的華麗,強調人物精神的表現。在拜占庭建築中,大理石鑲嵌畫、壁畫和其他藝術品的繽紛色彩互相輝映,造成一派壯麗華貴的景象。
分期
拜占庭美術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幾次大的風格變化,330年~5世紀為早期,6~8世紀為第一盛期,9~12世紀為第二盛期,13世紀~1453年為第三盛期。
早期
早期拜占庭美術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傳統。這一時期的教堂、會場、公共廣場仍然豎立著圓雕裝飾。一些雕刻和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著完美的結構、自然的動態、準確的透視及和諧的色彩。
第一盛期
6世紀,拜占庭美術發展進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獨特風格在建築、繪畫和其他造型藝術中建立起來。藝術觀念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藝術家不再考慮人物形象的物質存在及其在空間中的體積和運動處理,而是越來越多地強調錶現他的內在精神體驗,並賦予某種超自然的、神秘的象徵意義。
這一時期繪畫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著聖者的超然,宮廷的優雅。其衣飾細節處理反映了半東方式的奢華。
第二盛期
8~9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對藝術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鑲嵌畫、牙雕等黯然失色。在禁用聖像的時期,教堂採用了幾何與花卉圖案。 843年聖像爭論平息下來後,拜占庭美術發展進入了第二盛期,即所謂馬其頓文藝復興時期(867~1057)。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被納入一套固定的圖像模式,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都向程式化發展。藝術形象原有的美有所喪失,開始表現出一定的人間感情。人們對世俗藝術和古典晚期藝術發生了新的興趣。
第三盛期
13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中葉,被稱為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即帕里奧洛加斯時期,也被看作拜占庭美術的第三盛期。在這個政治混亂、經濟極度衰落的時期,拜占庭美術卻再度獲得繁榮,影響到義大利及南歐、巴爾幹半島,並對俄國產生很大影響。藝術風格又一次發生變化,題材處理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性格特質。
歷史
早期基督教美術與拜占庭美術之間沒有很分明的分界線。早期的發端時期,從330年君士坦丁堡成為首都開始到500年左右,被稱為前拜占庭時期。在查士丁尼一世(527-65年)統治時期迎來了拜占庭美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8世紀和9世紀的一段時間,一場被稱為反偶像爭辯的糾紛反對聖像崇拜,許多繪畫和雕塑被摧毀。隨著843年反偶像主義的終結,對神聖人物的描繪再次得到鼓勵。
拜占庭美術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從9世紀持續到12世紀,將寫實主義引進帝國宮廷藝術,將神秘主義引進宗教藝術。拜占庭藝術最後的輝煌發生在13到15世紀中期的巴列奧略王朝統治時期;它被稱為拜占庭復興。在後期階段的宗教藝術表達了更多的情感和自然主義。
建築
中心結構
拜占庭建築的中心結構是主穹窿,它控制整個建築,並以不同形式與輔助拱結合,創造出豐富的內部空間組合。
巴西利卡設計
第一盛期的建築仍沿用早期基督教時期的 巴西利卡設計,這種採用木樑平頂結構的教堂在4~6世紀大量修建。拉韋納聖阿波利納雷教堂(533~549)就是這種類型的建築。從6世紀開始,以磚石拱頂和穹窿為特徵的建築發展起來。拉韋納聖維塔萊教堂(526~547)是典型的建築,它採用八角形集中式設計。在它的內部,彩色大理石、鑲嵌畫、柱頭雕刻等造成特殊的裝飾效果。
6世紀,發展了用穹隅支撐穹窿的圓屋頂巴西利卡式建築,這種類型的建築傑作是君士坦丁堡 聖索菲亞大教堂(532~537)。
聖索菲亞教堂長94米,寬72米,主穹窿直徑長31米。主穹窿的南北方向由複雜的拱門、穹隅等結構支撐;東西兩側是兩個與它等直徑的半穹窿,它們相互鄰接,跨越中殿上部。教堂內部有著豐富的色彩裝飾和良好的照明。主柱由紅色斑岩和蛇紋大理石製成,高達柱頭的牆壁復蓋著多色條紋大理石板,柱頭高度以上的牆壁,拱門和拱頂表面都鋪滿色彩斑斕的鑲嵌畫。當日光透過長廊幕壁上的巨大弦月窗灑進教堂,透過主穹窿底部的窗孔充滿穹窿及其下部空間時,鑲嵌畫熠熠閃爍,而巨大的穹窿則仿佛飄浮或懸掛在空中似的,光線減弱了穹窿和窗間壁的重量感,造成了奇妙的視覺幻象。教堂外部,飛扶壁、拱頂、半穹窿等結構波浪式一層層推向高處,在主穹窿達到高潮。整個建築體系有著宏偉的紀念碑效果。
希臘十字式
晚期拜占庭建築的典型設計是希臘十字式。在這種設計中,主穹窿在4個基本方向由4個互成直角的支架拱頂提供支撐,支架拱相交處的4個角上坐落著另外4個穹窿。希臘十字型教堂一般規模較小,它的特點是以清晰的邏輯、合理的比例與均衡悅人心目。晚期拜占庭建築的名作──威尼斯的 聖馬可教堂(重建於1063~1094),是希臘十字型教堂的代表作。
裝飾
早期
早期拜占庭雕刻和壁畫在風格上仍是古典的,人物造型有著古典式的自然與優雅。然而,新風格很快就在這種藝術中發展起來,5世紀的一些雕刻在非寫實的構圖與造型及其強調精神性的表現上,已經是拜占庭的了。石棺雕刻是拜占庭雕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這類作品保留了下來。在教堂內部裝飾中,雕刻幾乎僅限於柱頭、上楣和石制祭壇屏飾,其形式多為淺浮雕和透雕。鑲嵌畫和壁畫取代雕刻,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教堂裝飾藝術。
拜占庭鑲嵌畫繼羅馬時代之後又一次獲得繁榮發展,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鑲嵌畫由小塊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鮮明璀璨是它的基本特點之一。在拉韋納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一個黃金時代的鑲嵌畫。聖阿波利納雷教堂(約504)連拱廊兩側的鑲嵌畫分別描繪了走向基督和走向聖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處理強調裝飾性,不表現背景,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姿勢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間感。聖維塔萊教堂祭壇兩側的鑲嵌畫是拜占庭美術的著名作品。畫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一種美的理想;他們有著纖長的形體,端正的面孔,專注的大眼睛,莊嚴的神態和華麗的衣飾。這些人物被賦予神聖的特質;帶有聖光環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現為基督和聖母的塵世代理人。畫中人物面部表現出一定的個性特徵和眼神以及體態和神態等肢體呈現,這在拜占庭美術中是罕見的。
後期
後期拜占庭鑲嵌畫和壁畫強調嚴格的秩序,以及畫像幾何關係的完美與和諧。教堂裝飾統一化,作品的主題處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須遵循一定的模式。在繪畫形式上,風格化的線條描繪成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間觀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單純,人物形象失去了肉體的存在,成為精神的象徵。作於10世紀末的聖索菲亞教堂鑲嵌畫是這種風格的作品。
帕里奧洛加斯時期,鑲嵌畫和壁畫的紀念性減弱,宏大的構圖讓位於纖巧而精微的細節描繪。繪畫題材增多,題材處理更加自由;但是,整個裝飾體系卻失去了原有的統一性和整體感。鑲嵌畫減少,壁畫大量出現。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喬拉教堂)的壁畫和鑲嵌畫,其中的鑲嵌畫《瑪麗亞的生涯》以優雅細膩的色調著稱。晚期壁畫的代表作品還有狄奧凡(希臘人)作於諾夫戈羅德的基督變容教堂的壁畫(1378)。狄奧凡人發展了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繪畫語言。
插圖
拜占庭插圖以東方式的裝飾色彩、風格化的形象處理和燦爛的金色背景為特徵。現存第一盛期插圖代表作有《維也納創世紀》、《羅森諾福音書》和《西諾普福音書》中的作品。《維也納創世紀》的每頁手稿下方都繪有生動而富有表現力的畫面,其中很多畫面表現了連續的情節。《西諾普福音書》中的插圖畫有著更多的東方色彩,畫中的透視,空間和背景處理較之聖維塔萊教堂的鑲嵌畫更為出色。
聖像爭論時期出現了兩種插圖手稿。一種遵照官方的禁令不表現宗教圖像;另一種則在手稿邊頁上繪滿聖經故事,或者諷刺聖像破壞者的圖畫。聖像爭論時期之後的大多數手稿本書籍中都出現了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插圖畫。9~10世紀著名的《巴黎詩篇》中有14幅整頁繪畫,其中出自大師手筆的《摩西在西奈山上》再現了君士坦丁堡盛期的精湛風格。巴黎國家圖書館的一些同時期的插圖畫有著更多的繪畫性。《以西結的幻覺》是其中的一幅,它成功地將古典美術的自然主義與拜占庭美術的超然性結合起來。
拜占庭插圖畫在10~11世紀達到高潮,隨後盛極而衰。《梅麗森達詩篇》是一典型的12世紀插圖手稿。它的封面以象牙雕刻、綠松石、紅寶石裝飾,手稿中描繪基督生涯的24幅整頁插畫色彩雖仍然非常豐富,但已顯散亂。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占領後,插圖畫創作衰落下來。
工藝
象牙雕刻、寶石鑲嵌、金屬雕刻和織錦等工藝美術在豪華的拜占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象牙雕刻,如飾板、執政官折合板、首飾盒和聖物盒等曾被大量製作。拉韋納的《馬克西米連寶座》是第一盛期的重要飾板雕刻作品,它的正面和側面雕刻分別表現了聖約瑟、聖約翰和福音傳道者的形象。執政官折合板常被用來歌頌執政官的業績,它的一葉飾板通常雕有執政官的肖像,另一葉雕刻著人物、場景或裝飾母題。第二盛期的牙雕傑作之一是10世紀的飾板雕刻《基督為羅曼努斯四世和皇后加冕》。作品採用對稱構圖,其中兩個人物的姿態幾乎互為鏡中的映像;雕刻人物的珠寶鑲嵌衣飾與當時的鑲嵌畫和插圖畫中的同類題材有著共同的特徵。
琺瑯、寶石和貴重金屬雕刻或鑲嵌的工藝品是拜占庭極受歡迎的藝術。這類作品多用於教堂,多具有象徵意義。梵蒂岡的十字架和盧佛爾宮的大酒罐是這類藝術的重要作品。非貴金屬製品也被大量製作,其中套用最廣的有朝聖者裝聖油用的鉛制長頸瓶、銅製小十字架、香爐和燈台等。
馬賽克插畫
拜占庭工匠將馬賽克藝術發展到了新高度。彩色玻璃管和金色背景創造出閃亮的光色效果。馬賽克裝飾教堂的牆壁和天花板,美化上帝和君王。第一個黃金時代最好的馬賽克作品有義大利拉文那的聖維塔雷教堂。
在第二個黃金時代,在教堂裝飾中形成了古板的圖解(基督教主題安排)。中央圓頂是全能的神(作為萬物之主的耶穌),穹隅是傳福音者,穹頂後部是聖母。當拜占庭晚期壁畫取代價值昂貴的馬賽克時,這種精雕細琢的圖畫仍然得以保留。
插畫手稿常模仿馬賽克,因為很多插畫都以金色或藍色為背景。被稱為聖像的小型板畫,經常將聖母子置於具有高度裝飾性的正式場景。
雕塑與裝飾品
拜占庭帝國很少製作紀念性雕塑。早期曾經雕刻了一些肖像,但主要集中於象牙板雕刻,用於祭壇活動和包裝珠寶盒及其它物品。銀器、珠寶和絲麻織品反映了拜占庭宮廷的盛大和輝煌。拜占庭工匠將景泰藍上釉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影響
拜占庭美術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後期風格因受教會束縛,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