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欣賞
這幅作品構圖明顯富於直線趣味,畫面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平伸雙臂在作品中造成的平面構成趣味。加上一系列三角形的運用,畫面充斥著鏇轉的感覺。雖然畫面中只見三個人物,但是卻傳達出一個極盛大的舞蹈場面。 這不能不讓人再次聯想到葉淺予的革新,在40年代被指責為構圖不完整。葉淺予的創作歷程是一系列變革形成的,早年由漫畫變為國畫,國畫又由細密走向寫意,晚年又由追求內在結構轉為追求平面趣味,求新求變可以說是概括了他的藝術生命。這件作品中除了必要的淡墨,幾乎沒有什麼過多的墨色渲染,往日大量用墨的地方,這裡都以線條取代。葉淺予晚年作品中的線條,較為注意書法趣味,用筆速度也比較快,因而能傳達出墨和色的效果,甚至更具韻味。畫面用色也更為隨意,不求工整細緻,但求準確與趣味,比如男子的領口花紋簡略至趣,讓人想起民窯中的彩瓷。再比如腰帶部位雖然只是染上一片紅色,但是畫家卻極注重染色的筆趣與筆理,使之和線條保持一致。作品的整體感覺雖然簡率,但是卻經得起反覆推敲。
畫家簡介
葉淺予,男,1907年生。浙江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少時自學繪畫,1926年至上海從事時裝設計、舞台美術,1929年開始創作漫畫。1936年組織舉辦第1次全國漫畫展,次年組織成立中華全國漫畫界救亡會,積極投身抗日戰爭。1939年赴香港,次年回重慶。19421943年訪問印度,歸來後舉辦旅印畫展。抗日戰爭勝利後曾赴美舉辦畫展,1947年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曾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歷屆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出版有《葉淺予作品選集》、《葉淺予畫舞》等。著有《畫余記畫》、《十年惡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