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馬壋守衛戰”遺址
1930年10月,周建屏率紅十軍組織“彭澤暴動”,先攻下彭澤縣城,隨後占領馬壋要塞,達到了“切斷長江交通”的預期目的。從1937年冬開始,江西省江防委員會調集9個縣的民工,在馬壋修築和加固防禦工事。1938年6月,國民黨53師駐守馬壋要塞;24日,守軍與日軍發生一晝夜的激戰,擊沉敵艦4艘,擊傷2艘,擊斃日軍500餘人;26日,經過激烈的爭奪,馬壋要塞失守。現正在進行全面修復和擴建。
馬當要塞炮台的由來。
馬當炮台是抗日戰爭緊急關頭臨時建起來的,它基本上分為三部分,在馬當娘山、牛山、雞公嘴各地都築起鋼筋水泥為主體的炮台,主陣地由海軍炮隊8門艦炮組成,它射程很遠,從2000米可打到15000米之間,並配有陸戰隊,約200餘人。其它附屬炮陣地上,主要是高炮和陸軍野戰炮,約有50餘門,火力相當兇猛。第二部分是在馬當前水域裡,布上600餘枚水雷,並毀掉江面上一切航標設施。第三部分是海軍艦艇配備在封鎖線以內,一是隨時機動布雷,二是用艦炮和岸炮配合,補充岸炮某些死角的不足。保護岸炮陣地。
為什麼要組建馬當要塞炮台呢?這對今天年輕人來說是不可理解的。當時中國海軍很弱小,跟日本強大海軍相比,不到三分之一,要跟日軍在海上作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近岸利用地形地物來建立封鎖線、岸炮台,配有艦艇來阻擋日本海軍的進攻,減緩日軍進攻的速度.粉碎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中國海軍主要退守在長江里,阻止日本海軍溯江而上配合陸軍作戰的計畫,因此,中國海軍抗日戰爭的血戰主要在長江里進行。
建立第一道封鎖線是江陰,馬當要塞可以說是第二道封鎖線。
1938年6月15日
日軍華中派遣軍直轄的最兇悍的波田支隊,在海軍艦艇和航空部隊的支援下,同中國川軍20軍和50軍,在安慶地區的長江兩岸,反覆爭奪,鏖戰近半個月,日軍才取得該地,打開了長江通向武漢的第一道大門。
6月8日,日軍第6師團,從安徽舒城地區南下,於6月18日攻占了潛山,加強了波田支隊的攻勢,同時也穩住了該支隊的後方。
安慶失守,馬當、湖口等地就成為武漢的前哨陣地。
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上將,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會同第九、第五戰區部隊,在馬當至漢口間構築若干要塞炮台,設立江防要塞司令部,以謝剛哲為司令官。要塞司令部將所屬軍艦炮艇和海軍陸戰隊,統編為3個總隊。
第1總隊:駐防九江上游的田家鎮、葛店一線;
第2總隊:駐防馬當要塞;
第3總隊:駐防湖口要塞。
為便於海、陸軍協同作戰,防守長江水域,在馬當、湖口要塞司令部之上,又設馬湖要塞指揮部,由陸軍第16軍軍長李溫衍兼任指揮。馬當要塞由陸軍王錫燾充任要塞司令,海軍炮隊的隊長由陳永欽擔任。湖口要塞由陸軍第77師師長彭位仁充任要塞司令。
這就是武漢戰區長江地區的中國軍隊兵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