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葉片染病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病斑黃褐色至褐色,形狀不規則,四周有黃色暈圈,病部組織變薄;發病重的病斑融合,或變黑褐色枯死;莖染病 初現潰瘍狀紅褐色條斑,略凹陷,繞莖一周后,病部以上莖葉枯死。莢染病病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
形態特徵
豇豆細菌疫病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ignicola(Burkholder)Dye.),菌體桿狀,大小0.4~0.7×0.7~1.8微米,單生為主,革蘭氏染色陰性,具單極生鞭毛,該致病變種能水解明膠和澱粉。
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在種子內或粘附在種子外越冬,播種帶菌種子,幼苗長出後即發病,病部滲出的菌膿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經2~5天潛育,即引致莖葉發病。病菌在種子內能存活2~3年,在土壤中病殘體腐爛後即死亡。氣溫24~32℃,葉上有水滴是本病發生的重要溫濕條件,一般高溫多濕、霧大露重或暴風雨後轉晴的天氣,最易誘發本病。此外,栽培管理不當,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長勢差易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4)重病地於生長季節結束時,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並深耕曬土。
藥劑方法
(1)選留無病種子,從無病地採種,對帶菌種子用45℃恆溫水浸種15分鐘撈出後移入冷水中冷卻,或用種子重量0.3%的95%敵克松原粉或50%福美雙拌種,或用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4小時。
(2)加強栽培管理,避免田間濕度過大,減少田間結露的條件。
(3)發病初期噴灑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新植黴素4000倍液、抗菌劑“401”8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