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1780年6月出生於普魯士馬路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十二歲時在波茨坦的一個步兵團中充當士官生。1793年,當普魯士同革命後的法國作戰時,他曾參加圍攻美因芘城等戰鬥。1795年升為少尉。1801年秋,他被送入析林軍官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深得校長香霍斯特的賞識。香霍斯特是以後普魯士軍事改革的倡導者,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和以後的活動受他的影響很大。
1803年春,他在該校畢業後,被香霍斯特推薦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在這一段時期,他經常參加香霍斯特主辦的軍事協會的活動,聽康德主義基瑟韋特的哲學課,研究軍事、哲學、歷史和文學等著作,寫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
1806年10月普魯士同法國作戰時,他隨奧古斯特親王所率的步兵營參加了奧爾塔特會戰,退卻時在普倫次勞被法軍俘虜。1807年10月釋放回國後,根據親身的體驗,力主改革曾魯士的軍事制度。1808年到科尼斯堡(仍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積極參加霍斯特主持的軍事改革工作,結識了軍事改革委員會成員格乃澤瑙、波燕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後來進總參謀部,在香霍斯特屬下工作。1810年升為少校。克勞塞維茨(1780-1830),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參加過歐洲反法聯盟對拿破倫的戰爭。歷任騎兵軍參謀長、軍團參謀長、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獲少將軍銜。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1812年4月,克勞塞維茨因反對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崙結成同盟而辭去普魯士軍職,去俄國準備參加反拿破崙的戰爭。先在俄軍參謀部任職,領中校銜,後任軍參謀長等職。當拿破崙進攻俄國時,他曾參加斯摩棱斯克爭奪戰和博羅迪諾會戰等。以後隨維特根施坦軍團參加了對拿破崙的追擊。12月,作為俄軍聯絡官,同普魯士軍隊的指揮官約克談判,說服他反對拿破崙。
1815年任布留赫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過林尼會戰等。
1818年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升為將軍。在任校長的十二年間,致力於《戰爭論》的著述工作。他先後研究過一百三十多個戰例,寫了許多評論戰史的文章,並整理了親身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
1830年春調到炮兵部門工作。當時,《戰爭論》尚未修訂完畢,他將手稿三千多頁分別包封起來,並在各個包上貼上標籤,準備以後修改,但一直沒有得到機會。1830年8月去布勒斯勞任第二炮兵監察部總監,同年12月調任格乃澤瑙軍團的參謀長。1830年8月去布勒斯勞任第二炮兵監察部總監,同年12月調任格乃澤瑙軍團的參謀長。1831年11月16日患霍亂逝世。死後,他的妻子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分卷,《戰爭論》是中的第一、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