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學生家長的31封信

《我與中學生家長的31封信》是2014年2月1日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冉乃彥。

內容簡介

《我與中學生家長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讀本)》展示了中學生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焦慮、擔憂和煩惱,以專家回信和相關連結相結合的方式給出了親職教育專家對中學時代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的看法和建議,有助於家長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點,有選擇地學習和採用。如“管多少的確是個問題——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對於孩子,管還是不管,管多少都是非常具體的問題。如何恰如其分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管”是每個家長都需要學習的內容。如“家庭不能缺少父親教育——父母在親職教育中應保持一致”,很多家庭中,母親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主力軍,而父親往往游離於親子教育的邊緣。事實上,家庭中,父親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母親是大海,父親是高中,父母在親職教育中各有優勢,缺一不可。

《我與中學生家長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讀本)》是一本幫助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心靈指南

作者簡介

冉乃彥,長期從事青少年兒童研究和親職教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自我教育、親職教育、發展心理、科研方法。曾主持、參與“小學生自主性素質發展與培養的實驗研究”“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學習的研究”等多項重點課題。多次擔任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成長線上》等欄目特邀嘉賓;曾由北京電視台《說你說我》欄目拍攝專題片《一個愛孩子的人》。已出版《中學生的心理與追求》《中國小教師如何做研究》《給年輕教師的建議》等21本著作;發表了《關於親職教育的理論思考》《教師和家長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素質?》等文章(共約400篇)。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眼眶有些濕,我多想跟女兒也有個良好的溝通啊,可是,總也做不到。我們的觀點分歧很大。在學習上,我不怎么管她,在做人、做事上關注得較多,總會出現矛盾。我有時特困惑。
——稀薄地帶(網名)
這個媽媽對女兒的愛心、細心、耐心和堅持,以及伴隨女兒成長一直學習的品質,是多么的可貴!她的所有書信,就是媽媽如何和女兒溝通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謝謝冉教授對我們做父母的諄諄教導!
——好好(網名)

名人推薦

眼眶有些濕,我多想跟女兒也有個良好的溝通啊,可是,總也做不到。我們的觀點分歧很大。在學習上,我不怎么管她,在做人、做事上關注得較多,總會出現矛盾。我有時特困惑。
——稀薄地帶(網名)
這個媽媽對女兒的愛心、細心、耐心和堅持,以及伴隨女兒成長一直學習的品質,是多么的可貴!她的所有書信,就是媽媽如何和女兒溝通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謝謝冉教授對我們做父母的諄諄教導!
——好好(網名)

圖書目錄

第1封來往信有沒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招?——值得認真探索的國中階段
第2封來往信可憐珬下父母心——打開親職教育的進步之門
第3封來往信一份暑假作息時間表——追求生命的長度、寬度、厚度和濃度
第4封來往信分數是親子間的導火索——家長要認真把握少年期心理特點
第5封來往信管多少的確是個問題——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第6封來往信孩子的鑑賞力要靠最好的作品培養——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意識、能力和習慣
第7封來往信孩子不聽話,父母不應煩惱——教育需要一種必要的等待
第8封來往信母女間“戰爭”所引發的——對少年更需要“冷處理”
第9封來往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第10封來往信最珍貴的是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引導孩子寫“反思日記”
第11封來往信尊重孩子,靜待花開——家長如何發揮主導、外因作用
第12封來往信優秀的孩子善於規劃——父母要了解孩子少年期的開竅現象
第13封來往信女兒讀懂了媽媽的心情——用情感激勵對孩子進行價值引導
第14封來往信家庭不能缺少父親教育——父母在親職教育中應保持一致
第15封來往信當父母遭遇親職教育的瓶頸——正確度過親職教育的困難期
第16封來往信幫孩子過一個有個性的假期——警惕孩子掉入“分數陷阱”
第17封來往信一寸光陰一寸金——人生觀教育應積極穩妥地進行
第18封來往信孩子需要學習,也需要友誼——持續發展少年的人際交往修養
第19封來往信一個生命就這樣凋謝了——對少年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
第20封來往信“我”還會進步的——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主動發展
第21封來往信孩子這樣努力對不對——不要被應試教育壓榨成“考試機器”
第22封來往信讀高中的孩子更懂事——家長要掌握高中生思維特點
第23封來往信不要迷失在細節中——高中階段要“抓大不放小”
第24封來往信持久的力量是驚人的——進入自我教育的新階段
第25封來往信不要累了再休息——高中學習的新思維對策
第26封來往信羅丹“全神貫注”的秘密——家長要避免過度關注孩子
第27封來往信感動是前進的推動力——如何引導孩子在互動中走向獨立
第28封來往信成就有主見的孩子——高中生的兩個亮點:自主和主動
第29封來往信寧靜才能致遠——親職教育要自覺抵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第30封來往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繼承中華民族親職教育的優良傳統
第31封來往信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後記

後記

這本書在出版社編輯的積極支持與協助下,終於出版了。
這本書的主要特點是真實。它真實地記錄了我和家長的通信,真實地反映了我們那個時候的思想與情感。現在看起來,有些認識比較膚淺,甚至不十分恰當,但是這也正好說明親職教育在不斷發展。
與我通信的慧靈,和中國所有普通的母親一樣,為孩子操碎了心。為了孩子,她拚命學習,充實自己;為了孩子,她不斷反思,提升自己。這個時候,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的母親,她也是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在我們身上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把回憶母親的文章附在書的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傾聽更多母親的心聲吧……
清明時節——我很想母親
我是母親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直到她90歲高齡,才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我Z-姐家度過了她最後的四年。母親是我在世界上最親的入,她離開了我們之後,我感到好像世界變了樣。每當想起她,一種溫馨、留戀和孤獨交織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籠罩在心頭。今天回憶母親,不知為什麼眼淚總是不斷地湧出。
母親總是默默地做事,輕輕地談話。母親對我的教育,說的話很少,絕大部分是她的行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在當時,對她的所說所做,我從來沒有感到有什麼特殊之處,當然更談不上什麼偉大了。但是,現在想起那些當年的小事,其實有許多是很不平凡的。
舍已為孩子
我父親是勘探中印公路的勘探隊長,不幸在抗日時期因公殉職。靠著同事有限的捐助,母親拉扯我們兄妹四人艱難度日。那個階段,坐著卡車搬家是我童年時代最經常的事情。
有一次卡車行進在山巒之間崎嶇的公路上,大人們都很緊張.因為聽說這個地段經常有土匪出沒。果然在深山的轉彎處,出現了幾個打扮特殊的人,他們鳴槍警告,想讓卡車停下來。司機哪裡敢停車,反而加大了油門,想沖了過去。這時只聽見山頭的土匪叫罵起來,緊接著“嗖”的一聲,子彈從車上飛過。這好像是一個無聲的命令,隨著槍響,母親急速地把我拉到她的懷裡,然後死命地抱緊我,當時,我雖然憋得有些喘不過氣來,但是也知道大難臨頭.不敢出聲,只靜靜地聽著母親“撲通、撲通’’的心跳聲。
母親後來很少談到這件事情,當我提起的時候,她總是淡淡地說:“哪個當媽的都會那么做的”,然後像說笑話一樣講述當時自己害怕的心情。
當有人用懷疑的口吻問:“世界上真有‘捨己為人,的人嗎?”,我從未懷疑。因為母親就做到了。
支持兒子反抗“壓迫”
小時候,我們住在一個大雜院裡,天天有十幾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但是前院有一個闊少爺十分不講理,於是大家決定不和他玩,沒想到他的爸爸竟然來威脅我們這些孩子,揚言如果不和闊少爺玩將如何如何。孩子們非常生氣,一時不知怎么辦才好。這時我寫了一封警告信扔到他家裡。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他爸爸氣急敗壞地在院子裡大喊大叫“誰還敢警告我!”“還說我壓迫人!”
這時,母親輕輕地走到我身邊,小聲地問我:“這封信是你寫的吧?”聽了我肯定的回答後,她拍了拍我,默默無語。但是從她的表情,可以明顯地看出她是在支持兒子。其實,“壓迫”這個詞,我就是從母親的嘴裡才第一次知道。
“你們為人民服務,我也間接為人民服務”
我工作以後,一段時間有很強烈的創作熱情,業餘時間常常寫點兒“小豆腐塊”文章投遞給報社,只不過盼來的是一封封退稿信。這時聽到的是別人說“不務正業”,看到的是“幸災樂禍”的面孔。唯獨母親不同,她好像全然不知道別人的反應,只是隔三差五地問我:“又投稿了嗎?”最後總是一句話:“接著寫,接著寫”。
在母親的鼓勵下,我不斷提高稿件的質量,一年後,終於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時母親好像比我還高興,還是那一句話:“接著寫,接著寫”。
母親經常看我寫的東西,有時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只不過或前或後總要說一句:“我可不怎么懂”。母親的幫助總是實實在在的,她看到我的原稿字跡相當潦草,就主動要求抄錄一遍。她用蠅頭小楷極其認真地為我抄錄的稿件,竟然被編輯們爭來爭去當作字帖,有的甚至作為書法作品珍藏起來。這樣,一直到了80多歲,她才非常遺憾地表示由於眼花無法抄錄了,但是又提出“我來幫你翻造信封吧!(把舊信封翻過來,重新糊成新信封)這個不費眼”。她生怕我們婉言謝絕,輕輕地說:“你們為人民服務,我也間接為人民服務嘛。”
80歲的大學生
母親一生勤勉好學。退休之後擔任了居民委員會主任,每天走街穿巷,為居民辦了許多實事。後來由於年歲太大,又從居民委員會退休。但是她始終不願做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常常熱心幫助別人。例如,我的一位同事,他的妻子馬上要生孩子,由於找不到伺候月子的人,急得不得了。母親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刻主動表示“我可以去”。這樣,一個70多歲的老人竟然能急人之所急,很好地完成了二十幾天的產後護理工作。
母親十分好學,只要不會的東西就想學。例如,60多歲退休以後還提出要學騎腳踏車。哥哥怕她摔傷,多次好言相勸,才改學其他。後來有了老年大學,她立刻四下打聽,積極報名,竟然上了好幾期。雖然我們擔心她過於勞累,影響身體健康,多次勸導她在家自學,但是直到80歲,她還是自豪地在胸前佩帶著老年大學的校徽,自己從甘石橋乘電車到新街口上課,每天堅持不遲到、不早退,回家完成作業,經常受到老師表揚。最後以全學校最高年齡學生拿到了畢業證書。
最後的榜樣——捐獻遺體
母親看問題非常達觀,尤其在生死問題上。她常常向我們講“人死如燈滅”,晚年多次囑咐我們死後千萬不要浪費,還特別推崇電視上介紹的一位老人,只要求穿一身乾淨的舊衣服下葬。後來看到“捐獻遺體”的報導,母親又兩次對我和我的孩子講“捐獻遺體更好,你們記著,將來我也這樣”。
母親於94歲高齡在睡夢中去世。當二姐哭著在電話中說“媽走了”的時候,我頓時感到天好像塌下來了,心裡空蕩蕩的。當我連夜乘車趕到石家莊向母親告別,並辦理捐獻遺體手續的時候,沒想到母親的這個最後的願望,競這樣難以實現。跑了兩個醫院,他們都表示鑒於過去的教訓不敢接受,最後一個醫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條件,我們都一一照辦,比如兄妹四人都要有明確的同意表態,我們就通過長途電話得到了大哥大姐的積極支持。整個過程我一直在想:做兒女的在當前完成這件事情,真是雙倍的痛苦。不過,按照母親特別願意接受新事物的性格,我深信她老人家會滿意的。
據醫院介紹,實際上醫學界非常需要捐獻遺體,但是石家莊捐獻遺體只有兩位,第一位是一位衛生局長,第二位是一位教師,第三位就是我母親。可見一個新的觀念要被社會廣泛接受真需要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而母親在這件事情上為我們做出了最後的榜樣。當我的孩子對他的同學講到奶奶的這件事情的時候,同學們都由衷地說道:“她老人家這么大歲數,思想這么先進,真了不起!”最近我的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學學醫的外甥,看完我的這篇文章後,立刻嚴肅地站起來,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向母親表示敬意。
母親留給我們的很多,我很想母親!
最後,在本書即將付梓出版之際,衷心地感謝慧靈、慧浚,感謝每一位參與到討論中的家長、每一位關心親職教育的同人,因為你們,讓我們的圖書更為增色,同時,誠摯地感謝教育科學出版社的編輯們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希望本書能夠給更多的關心親職教育的家長朋友有所啟發,讓我們共同努力,繼續把親職教育事業推向更高的層次。書中不足之處,還待讀者來信指正。

序言

親職教育既是老百姓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忽視它。
在探索親職教育的過程中,我始終堅信家長對親職教育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是親職教育的實踐者、親歷者。
我經常和家長有互動。在微博中,我回答所有家長提出的大大小小問題,到現在,已經回答了幾千個問題。與家長的通信,沒有認真統計過,幾年下來,估計已經過千。最有價值的通信首推本書。我和這位家長慧靈(化名),從2006年6月17日到2013年3月27日,歷經6年多,共有31封來往信件。在信中,我和她認真地討論了她的女兒慧浚(化名)從初一下學期到高三親職教育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些信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探討了少年期——這個人生中最重要而又最為複雜的階段的成長特點與困惑。少年期雖然是最佳塑造期,但是由於少年不成熟,內心充滿了衝突,因而成為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困難的階段。不僅如此,孩子的成長又是處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遇到的是方方面面的挑戰,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這些信的另一個價值,就是它的真實性。雙方都沒有迴避問題,面對現實,堅持理想,不說漂亮話,實事求是地探索最佳的可行方案。為了保持這份真實,在出版本書時,對雙方來往的信件,除了在字句上做了個別技術上的修改外,一律保持原樣。雖然我們對當初的見解,有的自己已經不滿意了,但是,只有這種原汁原味的歷史真實,才能提供一個引起讀者深入思考的“原生態”。對於留有遺憾的部分,我採取“相關連結”“小知識”等方法,用一些新資料,有針對性地做了一些彌補。
從來往的信中,可以看到親職教育是圍繞著兩大矛盾交叉展開的:一是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和升學考試的現實壓力之間的矛盾,二是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家長急於求成之間的矛盾。
能否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實在是當代社會的嚴重問題。在家庭,在學校,重智輕德、輕體育的現象比比皆是。表面看起來是高考的“指揮棒”惹的禍,其實,想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問題的實質。
能否尊重客觀發展規律,也是親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過高、過急”是家長當前普遍的心態,這和社會上的浮躁心理相通。
針對這兩大矛盾,在來往的信件中,我們竭盡所能,探索著切實可行的做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成長中的少女,面臨的是不平靜的環境,絕不能“紙上談兵”。理念對不對,方法好不好,立刻就要接受親職教育實踐的檢驗。處在21世紀初期,“舊的方法不靈、新的方法不明”的情況下,應該說當時的難度不小。
當然,這幾年情況越來越好,家長隊伍中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並堅持了全面發展和尊重規律,也產生了許多符合時代特點的創造。我們大家會把親職教育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好。
本書最後是慧靈和我的又一次通信。母女倆的近況,讓我十分欣慰,我深信並祝願她們有一個陽光燦爛的未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