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狄金森在眾多讀者心目中一直是神秘的,原因是沒有一部傳記清晰記述她的人生髮展軌跡。本書不但非常清晰地描繪了她的人生軌跡,並且對其詩歌進行了評述,觀點權威且不失穩妥,而且讀起來十分愉悅。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哈貝格(Alfred Habegger),紐約州立大學學院教授。
媒體推薦
與理察·休厄爾的傳記相比,本書具有同樣的非寫不可的動力。不過,本書在某些方面更容易滿足現代讀者的興趣。
——《芝加哥論壇報》
本書達到了文學傳記的最高水準。
——《出版人周刊》(星級書評)
如果一本文學傳記能讓讀者帶著新的審美感受回訪傳主的創作,這當然是對它的最高讚美。哈貝格論述狄金森的詩歌最為拿手。
——《洛杉磯時報》
一部精細之作,觀點權威且不失穩妥,讀來十分愉悅。本書的一個力度在於,它把狄金森本人的詩人意識輪廓鮮明地展現出來。
——《華盛頓時報》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1636—1830年
第一章 阿莫斯特鎮與父輩
剛毅與堅定的全副武裝
擊退逆流
耶魯對陣阿莫斯特慈善學院
熬過黑夜之黑
兩性智力比較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諾克羅斯
選喬爾弟兄任委員
貝特西姐妹與第一女性祈禱圈
狹窄受限的少女時代
赫里克學校
第三章 1826年—1828年:迎娶艾米莉?諾克羅斯
單身漢對妻子有何要求
單身漢找到另一半
她沒說出的東西
第四章1828年—1830年:釜底抽薪
出局
你知道,擔子落在你身上
姐姐!為何淚水灼燒?
嶄新的開始
第二部分 1830—1840年
第五章 1830—1835年: 溫暖而焦慮的家巢
危險的晚間寒氣
變故
熱情的小姨,滿足的小孩
半拉房子都不夠我翻身的
她有沒有說丟了行李?
第六章 1836—1840年:盜火者的童年
啟蒙教育
兒童文學
放手不顧年邁的父母
艱難時世
議員的來信
阿莫斯特最好的小姑娘
第三部分 1840—1847年
第七章 西街的最初年月
初到西街
勇敢的新英格蘭之聲
雄偉的老房子全屬於他們自己
我送你上那兒尋求進步
筆墨傳達的“好哇”
證人
第八章 阿莫斯特學堂
然後你會感到欣喜
沒有舞蹈課
混亂
臘葉標本集
作文
第九章 死亡與友誼
親密交流
威脅正步步逼近
她如此獨立,一字不提
一見傾心與“五人行”
家裡的友誼與共謀
早期銀版照片
第四部分1847—1852年
第十章1847—1848年:霍山女子學院
一個熱切的學生
漢娜·波特與霍山的宗教復
沒有希望
一個機密的叛逆者
艾米麗被得意洋洋地帶走
第十一章1848—1850年:初嘗美酒
我的導師
閱讀
寫作
禁止嬉笑或喧譁
第十二章1850—1852年:某個人的白日夢
閱讀與幻想
她的小馬鞭
她的小門飛速敞開,看到她回家啦
甘油內服
無力償還
蘇珊·吉爾伯特
悄悄的戀情
第五部分1852—1858年
第十三章1852—1854年:生活在避風港里
父親的責任
阿默斯特與貝爾徹敦鐵路
無回報的忠貞不渝
複雜的訂婚
第十四章1853—1855年:來自古往今來真正的詩人的訊息
霍蘭德夫婦
一種情感的神學
也許您覺得我的想法奇怪,先生
埃蒙斯和蜜蜂
阿默斯特的朋友完全誤解了她
第十五章1855—1858年:紛亂與謎語
從華盛頓到沃茲沃斯
奧斯丁皈依
父親搬家
衰弱與崩潰
大覺醒
“我邊寫邊躊躇”
第一本手稿冊
第六部分1858—1865年
第十六章1858—1860年:沒有什麼是渺小的
一位詩人和隔壁的生活
“禿鷹凱特”
塞繆爾·鮑爾斯
練習泰坦的歌劇
第十七章1860—1862年:承載和歌唱壓在心上的重物
詩人與美國內戰
神化
“妻子”
主人
我離陸地太遠
生子
第十八章1862—1865年:掙扎的歲月
她和朋友遠隔重洋
希金森
女人之間的友誼
給蘇的詩
山如何升起
唯一讓我發抖的苦痛
第七部分:1866—1886年
第十九章1866—1870年:休養生息
僕人
主人們
塵埃與露水
一個相當強健的一襲白裙的女子
他人
第二十章1870—1878年:不會陳腐的智慧
回顧之作
關於回憶的詩作
鄉村生活,按她的方式
在孩子們中間
跟希金森嚴肅
海倫·亨特·傑克遜
客死他鄉
沒有父親的生活
“艾米莉,你這該死的壞蛋”
第二十一章1878—1884年:暮年的友情與愛情探險
溫柔的許可
洛德法官和語言中最狂野的字眼
解決
第二十二章1880—1886年:優雅的自製
狄金森圍地中的家庭生活
吉布的夭亡
一顆休止的心
附錄一狄金森家族和諾克羅斯家族譜系圖
附錄二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張照片?
附錄三與艾米莉·狄金森有關的建築
附錄四死於肺結核的名單
附錄五艾米莉·狄金森的法律簽名
附錄六書信日期的訂正一覽表
鳴謝
人名、檔案資料、館藏地、出版物縮寫
章節附注
譯後記
後記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對於中國讀者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最遲在1926年狄金森的詩名就進入了中國。1984年由江楓翻譯的第一部(《狄金森詩選》(216首)出版,目前狄金森詩歌的中譯本選集(單行本)多達十幾種,她的近2000首詩作中大約已有1100首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同時被選入各種文學和詩歌選本的譯作達120多首,另有十幾首清新易懂的小詩還陸續被選人全國多種語文教材。有相當數量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以各自的方式抒發了對狄金森的興趣和熱愛。
經考察,中國大陸曾經出版過一種狄金森評傳的譯本《艾米莉·狄金森傳》(貝蒂娜·克納帕著,李恆春譯,花城出版社,1996年,220頁)。事實上,這不是一部狄金森傳記,而是一部通俗評傳。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作家生平,不過只是概述了當時眾人熟知的故事,其讀者對象似乎是中學生;第二部分評述詩人的藝術成就,可惜大多為引文的堆砌和作家之間的對比。總之,正如一篇書評所說,除了對個別詩作的分析不無趣味之外,這本讀物對於研習狄金森的學生幾乎沒有什麼價值。此書被當做“狄金森傳”引入中國,且參考價值如此之低,實在令人遺憾!難怪翻譯成中文之後始終不見流傳,似乎也沒有什麼反響。
或許正是由於中文讀者對狄金森的生平缺乏了解,而廣大讀者又好奇心切,於是,台灣的一家出版社很可能出於商業炒作的目的,把一部小說家虛擬的((狄金森日記》(吳玲譯,趙衛民作序,台灣藍平出版社,1999年11月)當做狄金森的親筆日記引入中國市場。這箇中譯本沒有在任何一處指明這是一本虛構小說,而中譯本序言的作者(或許出於無知)居然重複了小說作者傑米·富勒(Jamie Fuller)的虛構之語,確認日記出自狄金森之手。隨後,這部小說又在大陸出版,採用了新的書名《孤獨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並赫然標明“艾米莉·狄金森著”、“傑米·富勒注釋”、“獨家中文簡體著作權”的字樣。事實上,狄金森沒有留下任何日記,據哈貝格先生的考察,目前已知的狄金森留下的類似日記的記錄只有一條(見本書第207頁)。
看來,狄金森的傳記來得太遲了。
序言
早熟而難以取悅的艾米莉·狄金森成長於一所舒適的老式大宅子裡。她從小跟哥哥和妹妹,還有許多朋友親密無間,可是到了20多歲以後,她的交往圈子漸漸縮小,以至於從那個學院小城的社交禮儀世界裡退隱了。在家人的勸說下,她離家旅行過幾次,其間仍不斷給家人和朋友寫信。除此之外,她便一直安全地躲入家宅,在這個避風港里觀察周邊的世界,並精心加工她獨一無二的詩歌藝術。
這位新英格蘭人在世時深居簡出,如今她的詩歌卻不脛而走,傳遍全球,被翻譯成幾十個語種。她今日的聲名已不亞於美國19世紀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而惠特曼所代表的趣味剛好是狄金森所反感的。“把鎖頭從房門上卸下來!”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宣告,就如同宣布了謙遜、得體、壓抑和隱私的終結。“乾脆把門從牆壁上卸下來!”
狄金森的世界則離不開有形和無形的門、牆壁以及各種柵欄以保護她的隱私。惠特曼為紐約城開放的公路和隨意偶然的現代性喝彩,狄金森則懼怕敞開。她不但避開不必要的接觸,而且拒絕發表作品。有客人來訪,她避之唯恐不及。浮光掠影者想當然地認為閉門謝客必定會損耗她的創造力,殊不知這反倒滋養了她的創造力。對於狄金森的詩歌天賦和藝術追求來說,躲開世人反而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這個留下了近2000首詩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樣的一生?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件、她不同尋常的個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煩、挫折、失望和衝突如何走進了她的藝術世界?它們真的走進了她的藝術世界嗎?狄金森的讀者總是一而再地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粗淺,而且未免過於打探和侵犯詩人一向珍藏的隱私,更不用說威脅到生活和藝術的界限;不過,這也無妨,這些問題是難免的,也是合理的。對於她欣賞的女性作家,比如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和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原名Mary Ann Evans),詩人本人也曾渴望多多了解她們的私人信息。她不但特別留心閱讀她們的早期傳記,而且還獲得了一些深入的、令人滿意的洞見。她讀了勃朗特的傳記,給一個朋友寫信說:“自《簡·愛》(Jane Eyre)以來,沒有哪本書讓讀者如此震驚,像觸電一般……如此奇異的力量。”
對於傳記作家所展現的狄金森的奇異力量,我本人總覺得不太滿意:若讀起來像觸電一般令人震驚,細查之後則發現,多出自主觀臆斷,不夠信實;若出自信實的材料,則讀起來死氣沉沉。1994年我剛剛完成第一部傳記(關於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便決意嘗試寫我自己的狄金森傳記。當時我是堪薩斯大學的英語系教授,承擔著各項日常教學任務。我希望完成一部信實、全面、深入的詩人生平,一方面考察現有資源,一方面不遺餘力地挖掘新的材料,而且我蠻有把握地認為我一定能找到一些新材料。我意識到完成這個項目至少需要5年的努力,而且必須專心一意、不受干擾;只要仍在大學裡任職,我就永遠不可能安心從事這項工作。
我和妻子在俄勒岡州人煙稀少的地帶擁有一塊土地,我們那幾年正利用暑假在那裡修建一座小木屋,當時尚未完工,也沒有接通電力(最近的電網在1公里以外),不過,已經有了電話,其他方面也基本上能滿足我們的日常需要了,何況我們向來生活節儉。於是,我辭去了教職,賣掉了房子,同妻子來到西部,開始了我們的新生活。
我妻子一直渴望移居於此,我也是,這樣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狄金森傳記的寫作了。不過,與此同時我也未免憂心忡忡,因為新環境也使我喪失了不少便利:與大學同事和學生的面談、近在手邊的大學圖書館、隨時可以利用的網路。妻子主動提出幫我查找資料,可我還是擔心,在相對孤立的條件下工作,且不依靠任何機構的支持,我有能力完成這個雄心勃勃的計畫嗎?
這是一個巨大的賭注,回頭看,最後的結果比我當初有權期望的還要好。一所離家90英里之外的州立圖書館允許我使用那裡的資源。一個農夫租給我一間有電網覆蓋的空房子,這就成了辦公室,我每天在這裡打開文字處理器。不過,在動筆之前,我有幾百個問題要諮詢各種圖書館的特藏中心和資料中心,我把它們列印出來,並郵寄了出去。當時,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電子郵件來通信,有幾家圖書館明確地表示用老式的郵件來回復未免太麻煩。於是我及時地認識到,最好在信封里附上一個貼好了郵票、寫好了地址的信封,以方便人們給我回信。
當然,若考慮到另外兩個事實,這些難處簡直不值一提。第一個事實簡直再好不過了:我可以全身心地自由地投入工作,再也沒有什麼理由或藉口來拖延時間了。我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飛到新英格蘭,去阿默斯特學院或哈佛、耶魯以及布郎大學,探尋豐富的狄金森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