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產研究所試驗場原為一大型甲魚養殖場,在甲魚市價下降、養殖效益滑坡的情況下,單養甲魚已不能維持正常運轉。如何在現有魚池條件下,進一步挖掘生產潛力,提高經濟效益,是筆者探討的首要問題。近年來,本地黃顙魚養殖普及,市場興旺,考慮到黃顙魚對養殖水質的要求與甲魚無異以及其食性與甲魚無衝突的特性,進行了成鱉池套養黃顙魚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主要技術措施總結如下:
一、池塘條件
選擇甲魚成魚養殖池8個,按序號編為1—8號,總計8畝,各池大小基本一致,平均每池面積為1畝,水深1.5米,泥沙底質,東西長、南北寬,陽光充足,通風條件較好,排灌方便,環境幽靜。
二、魚種來源
甲魚、草魚、白鰱、花鰱為該試驗場自產魚種,黃顙魚為荊州市郊大型湖泊野生魚種。
三、苗種的放養
甲魚放養密度為800只/畝、規格150—200克/只,草魚10尾/畝、規格250克/尾,花鰱40尾/畝、規格150—200克/尾,白鰱100尾/畝、規格250克/尾,12.5克/尾的黃顙魚按照每畝4公斤、8公斤、10公斤、15公斤四种放養密度投放。
為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在放養後1個月內死亡的黃顙苗種隨時補足,如遇人為的或養殖事故短期內死亡過半,則該池所有實驗數據作廢。
四、池塘管理
1、清塘消毒與水質調節
魚种放養前每池用生石灰乾塘消毒,清除野雜魚類和蛙,並調節水質,半月後放魚,養殖期間保持透明度為30—40厘米,每一個月換水30—50厘米,每隔10—15天用40—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1.5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2、投餌 由於主養品種為甲魚,投餌只針對甲魚投喂,嚴格按“四定”投餌法進行,並隨時觀察甲魚及其它魚的生長與健康狀況,增減投餌量和增加適當藥餌。黃顙魚不另行投餌。
五、魚病防治
在試驗池定期依上法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使pH值為微鹼性,並根據水體中常規魚的病蟲害的發病情況,用殺蟲劑以及其他方法防治,並每月用漂白粉殺菌一次。
六、結果分析
從2000年5月放養到10月底乾池起捕,經過150天左右的飼養管理,在不影響甲魚、草魚、花鰱、白鰱產量情況下,共收穫黃顙魚347.5公斤,平均畝產黃顙魚46.8公斤。
1、黃顙魚與其他魚的關係
該所試驗場甲魚養殖面積總計30畝,經過比較,8畝試驗池的甲魚產量及個體大小與沒放養黃顙魚和另外22畝池無顯著差異,套養的草魚、花鰱、白鰱產量也無顯著差別。
2、投種量與規格、產量的關係
由試驗數據顯示雖然黃顙魚的投放量不同,但魚產量差別不大,而規格卻出現顯著差異,即每畝放養4公斤魚種,其規格比8公斤者大1.8倍,比10公斤者大近2倍,比15公斤者大3.2倍。由此表明黃顙魚投種密度越大,其出塘規格越小。
3、經濟效益比較
儘管4組試驗池黃顙魚的產量相關不大,但由於出塘規格不同,達到上市要求的個體(80克以上),具有較高價格,很受消費者歡迎,故經濟效益較好。每畝放種4—8公斤,經濟效益達到370—395元;而每畝放種15公斤者僅為113—130元。
七、幾點建議
1、成鱉池套養黃顙魚是一種可行的生產方式,效果是顯著的。 2、此種生產方式對其他魚類生產無任何影響,也不增加投資,有效地利用了池塘的生產潛力,並充分利用了飼料。
3、黃顙魚的投放密度與其生長速度和利潤有直接關係。根據目前市場銷售情況,通過該試驗確定成鱉池套養12.5克/尾黃顙魚的密度為4—8公斤/畝。
(本文已被瀏覽 144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