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如果你對昆蟲感興趣,心中肯定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比如蜉蝣真的是“朝生暮死”嗎?原始的蜻蜓是什麼樣子的?古老螽斯的歌聲我們還能聽到嗎?遠古時代的昆蟲又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通可以在《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一書中找到。除了昆蟲的知識外,這本書還會告訴你什麼是化石,化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採集化石等知識。

主要內容

《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一書由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主編。作為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高校科普創作與傳播項目的一項任務,任東編寫這本書的原則是要適合中小學生閱讀。書中所有照片和復原圖都是由編寫者原創,其中的復原圖都是由任東的學生創作的。然而,在這些生動有趣、圖文並茂的內容背後,是任東帶領的科研團隊20多年工作積累出來的研究成果。書中一個個關於昆蟲的妙趣橫生的故事,都有著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

出版背景

無論是科普書,還是專業論文,任東都喜歡把其中的內容描述為“講故事”。“其實,每個化石標本都是生命演化留下的痕跡,都有自己的信息量,每一個化石標本都代表著當時發生的一個故事,而我們如果能把標本中的信息量挖掘出來,那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任東認為,故事講述得好與壞往往代表著研究水平的高和低。“我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會講故事,要把故事中的閃光點講述出來,這才能提高你的水平。”

比如,在這本書中,任東就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大肚子蟈蟈的"交響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1.65億年前的螽斯。螽斯通常通過前翅的相互摩擦發出鳴叫聲,以進行通訊或者吸引異性。但此前,對於早期昆蟲發聲的起源和發音類型的研究卻並不清楚。而任東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發現的一塊極為珍貴的雄性螽斯標本,揭示了螽斯鳴叫的秘密。

這個螽斯標本的左右翅對稱,而且保存有清晰的發音器官—音銼,翅上面的音齒結構和排列方式也清晰可見。研究人員根據這個結構,通過藉助現生螽斯的形態和系統發育關係數據,經過軟體分析推測出該物種已經可以發出純音的鳴叫聲。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物種與大多能發出純音鳴叫聲的螽斯類似,它們通常在夜間鳴叫,吸引雌性交配,而且很可能已經適應了在開闊的環境中進行長距離通訊。

任東團隊的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時該期刊還專門配發了一篇評論性文章,並且饒有興致地將文章命名為《侏羅紀教堂里唱詩班的歌手》。

“書中講述的所有極具代表性的昆蟲故事都是從我們已經發表的300多篇SCI論文中精選出來的,這其中包括在《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當代生物學》等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任東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