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環保論的提出
概念:在支持環境保護與清潔能源技術研發的同時,更將人置於自然之前,想方設法促進經濟成長
後環保論的發展歷程
1997年,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在參加一個拯救北加州紅樹林的環保活動時結識,後來共同創辦“突破研究所”,從事環保問題研究。
2003年,兩人著手起草“新阿波羅計畫”,希望促使美國政府與民間在10年內共同出資5000億美元研發清潔能源技術,以恢復美國經濟競爭力,減緩全球變暖進程
2004年,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合著文章《環境保護論之死》,批評環保組織沒能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全球變暖危機。
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希望通過說服總統候選人支持他們的理論,押寶”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但以失敗告終
2007年,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出版發行了他們的第一本書《突破》。書中正式闡述了雄心勃勃的“後環境保護論”概念:在支持環境保護與清潔能源技術研發的同時,更將人置於自然之前,想方設法促進經濟成長
2008年,特德·諾德豪斯和麥可·謝倫伯格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環保英雄榜”,被稱之為:一對“綠色兄弟”。
詳細事件
抨擊環保組織
2004年,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合著文章《環境保護論之死》,批評環保組織沒能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全球變暖危機。
文章說,環保組織在遏制全球變暖方面的成績乏善可陳,因為他們對這一問題有本質上的誤解。全球變暖並非酸雨、水污染等簡單的環境問題,只要通過法規監管即可解決;相反,這是一個涉及領域廣、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威脅,需要變革全球能源體系,而這種變革的深度與廣度遠非制定規章所能及。
他們認為,為溫室氣體排放設定限額、超標排放企業必須從排放量低於限額的企業購買相應排放額度的規則走入了一條“政治死胡同”,因為沒人會為減緩全球變暖進程而接受排放額度的高售價。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一發表即招致環保組織不滿。美國“山嶺俱樂部”執行主席卡爾·波普稱文章“虛有其表”,作家比爾·麥吉本則為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送上綽號——“美國環境保護論的壞男孩”。
聊出另類想法
1997年,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在參加一個拯救北加州紅樹林的環保活動時結識,後來共同創辦“突破研究所”,從事環保問題研究。
2003年,兩人聊出一些“非傳統”想法:萬一應對全球變暖的經濟措施“踩”在了油門而非剎車上,全球變暖不但不放緩反而加速怎么辦?假如傳統環境保護論強調的“限制”與美國民眾相信未來“無限”的想法相衝突,會出現什麼狀況?
基於這些想法,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著手起草“新阿波羅計畫”,希望促使美國政府與民間在10年內共同出資5000億美元研發清潔能源技術,以恢復美國經濟競爭力,減緩全球變暖進程。這項計畫雖然獲得一些民眾、環保組織和政客的支持,但由於與一些利益集團的目標相左,沒能進入國會議題。
憑藉對環保事業的熱情,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捲土重來,“押寶”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但以失敗告終。謝倫伯格談及這次挫折經歷時說:“改變世界有兩種方式。一是說服一名總統候選人,然後他勝出,一切改變;二就是從轉換人們的思維入手,但那需要花些時間。”
欲掀“頭腦風暴”
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選擇了第二種方式,開始醞釀第一本書《突破》,並於2007年出版發行。書中闡述了雄心勃勃的“後環境保護論”概念:在支持環境保護與清潔能源技術研發的同時,更將人置於自然之前,想方設法促進經濟成長。“我們稱自己的主張為‘後環境保護論’。”諾德豪斯說,“但事實上,我們沒能真正想出一個詞,可以準確、全面概括它的內容。”
他們認為,限制能源利用和經濟發展以達到保護環境目的的傳統環保理念需要轉變,政府應加大投資綠色技術,使可再生能源利用變得經濟可行,從而充分發揮其優勢。
書中就保護巴西熱帶雨林、發展汽車工業和應對全球變暖提出了具體方案。“但全書的核心在於,它熱切地想為讀者創建一個思考問題的全新模式。”謝倫伯格說,轉換民眾思維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掀起一場“頭腦風暴”雖然耗時費力,但是影響深遠。
真相“不可忽視”
與《環境保護論之死》中所持論點類似,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在新書中將批評矛頭對準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等知名環保人士,並道出“不可忽視的真相”:由一些環保者所倡導的標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超標排放企業從排放量低於限額的企業購買相應排放額度等規則,或許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進程,但並不會逆轉這一趨勢。《突破》序言中說:“如果沒有不污染環境、有突破性的清潔能源技術,我們將無法實現減排80%溫室氣體的目標。”
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認為,綠色技術將推動21世紀首輪經濟繁榮,但需要大量資金加以支持,因此他們呼籲美國政府出資3000億美元用於綠色技術研發。他們寫道:“應對全球變暖需要調動人力,創新經濟制度,並在為未來作準備的同時改造自然。”
生活中親如兄弟
42歲的諾德豪斯與37歲的謝倫伯格在生活中可不是“壞男孩”。同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友,諾德豪斯出生在華盛頓特區一個富裕家庭,謝倫伯格則在科羅拉多州長大,已婚並有兩個孩子。他們都投身環保事業多年,各自擁有作家、顧問、環保政策分析師等多個頭銜,儘管成長背景迥異卻志趣相投,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友。
美國《連線》雜誌記者馬克·霍羅威茨甚至開玩笑說,親如兄弟的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在一起的時間太長,連相貌和聲音都開始有些相像。
被贊有先見之明
《突破》一書問世近一年來,儘管各界評價褒貶不一,但《時代周刊》記者布賴恩·沃爾什認為,兩名作者的理論為環保議題注入了現實主義元素,有先見之明。誠然,諾德豪斯與謝倫伯格提出的“後環境保護論”正確與否還須由時間檢驗,但至少如他們創辦的“突破研究所”廣告中所說:“狹隘想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