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後埔村位於隆都鎮西部,北鄰上北村,東南與店市相鄰,南面與潮安縣江東隔鎮江相望,西面與潮安縣磷溪鎮接壤,人口5100人,面積約3平方公里。後埔村由後埔、白沙宮、堤兜、寧厝埔、洪渡頭上社、下社、龍溪共7個經聯社組成,居民祖先與明朝崇禎年間先後由福建遷入,7個自然村人口分布不一,其中後埔主村最多,約2400人,居民以陳姓為主,還有秦、王、潘、洪、張等姓氏。
村莊建設
全村以純農經濟為主體,有羊毛、珠繡等手工業和小規模工業,其中羊毛繡、珠繡有20多年的歷史,土地地值低廉,為提高土地創植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種植“妃子笑”荔枝、越南白棗等優質高值水果45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產地。
村莊分區
後埔。相傳聚落始於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因前鋪村與後埔村中間一院埔(上寺院,據考屬宋代寺院遺址),該村位於埔後,故名。曾於1941年前後任饒平縣縣長、國民黨國大代表、汕頭商會會長的陳煥章(字秉元),是後埔村人,在村里建有宅府“百里候第”,現是村委會辦公址。
龍溪。南臨韓江,西界潮州市磷溪,約1910年成村落。因四周竹林、樹 木繁茂,狀似小案桌,北面龍門關涵,取名龍門案。後因龍門關涵較為有名,改名龍門關新鄉。1949年後,因龍門關涵起不了引水作用而拆毀,但該村前面舊溪尚存,政改現名。
上社。西臨韓江。該村創於明朝末年(1628—1644),因地處韓江堤邊渡頭,祖宗姓洪 ,故取名洪渡頭村。因洪渡頭村有兩個自然村落,該村位於上方,故名。
下社。西臨韓江。村落創於組朝末年(1628—1644),因地處韓江堤邊渡頭,祖宗姓洪,故名洪渡頭村,因洪波頭村有兩個自然村落,該村位於下方韓江下游,故名。
寧厝鋪。俗稱房西埔,在澄城鎮西北16公里處。村落約創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後埔村二房白沙宮秦氏搬遷而來,因地處二房西面之荒埔旁,故稱房西埔,後改今名。
堤兜。明崇禎年間(1628—一1644)創成村落,因地處韓江下游東溪北岸防洪堤圍拐彎處,故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27—一1937),該村是中國共產黨主活動區之一。
白沙宮。村落創於南宋末年(1271—1279),祖先以捕魚為生,建宮廟求神禱福,因宮前有海灘聚積白沙,取名白沙官,又以白沙宮命村名。該村是明末(1628—1644)御前總兵秦容之的故里,曾民族英雄史可法部屬,清初在浙江錢塘縣與清兵血戰中以身殉國,戰袍歸葬故里。墳址在現在王厝後,碑文日;“欽授御前總兵容之秦公”。
湖土乾 。村落始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村前有一水渠,流至村正面擴展成大池,狀似湖,故名。村民多從事竹器手工製作和經商。
路頭張。村落創於明朝末年(1628—1644),該村靠近大路頭,姓張,故名。村民多以灰泥工。
長其洋。西南是韓江防洪堤。與潮州市磷溪鎮厚洋堤村隔潭相望。該村創於宋初(1005—一i015),因大塘村遭遇洪水,全村只剩幾戶人家,遂遷徙過來,建村初原名長岐社,是村落地基較長之意,後改為現名。村民從 事泥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