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方周末》資深文化記者近年來大量人物訪談的精選結集——橫跨了全球文化地理版圖,對晤東西方學術與思想重鎮,從哈佛校園到瑞典學院,從共產主義運動到娛樂前沿,從詩人、國王到宗教領袖,他們真是跨界和遙遠得可以;他們雖然都處於文化中心,但視角都具有曠遠的邊緣自覺;他們挺拔著“彆扭”的長勢,“彆扭”與暫時的周邊環境構成緊張,但與亘古的大道呼應共鳴;彆扭不是乖張,不是忸怩,而是一種質地、力度和角度,是一份真摯、愛情、信心與盼望,在和諧的社會,發出執拗的聲音……
他們的名字本身散發著信息:索因卡、哈金、北島、張煒、莫言、鐵凝、楊爭光;江平、資中筠、易中天、賀衛方、章詒和、胡德平、高放;葉永青、張大力;周立波;韋斯特伯格、埃斯普馬克、恩道爾、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目錄
諾貝爾文學獎:埃斯普馬克、韋斯特伯格、恩道爾、莫言、卡爾十六世
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標準有很多變化”——專訪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文學獎避免“國籍分配”——專訪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秘書恩道爾
“你們有沒有讀過這些作家的作品?”——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回應質疑
莫言這一周
“我不喜歡‘權力’這個詞”——專訪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六世其人
作家:索因卡、哈金、張煒、鐵凝、北島
“記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專訪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
“讓頭髮自然生長,就成我這樣了”——沃勒·索因卡中國行
“寫完南京,我的一塊心病了結了”——哈金專訪
“國家應該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怎樣創造出無愧於偉大作品的時代?——作家張煒談“大物”和“大言”
人人都相信蒲松齡的故事是真的——張煒22 年東部半島行走見聞
造機器·建書院·蓋影院·編詞典——張煒的非寫作生活
一個人絕望過後的曲折故事——張煒和十卷本小說《你在高原》
“文學發出的可能是彆扭的、保守的聲音”——專訪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
不把獎給“鐵主席”才顯得操作——實名制下的首屆郁達夫小說獎
北島: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
法官、社長、專員?——他們更想做詩人
哈佛與中國:傅高義、柯偉林
“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貢獻和強硬”——傅高義·廣東·鄧小平
“無論如何不能損害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專訪《鄧小平》作者傅高義
在哈佛談“辛亥”
“中國到了穩定改革的時候”——專訪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
社會主義:胡德平、黃宗良、高放、王建民
“最有意義也最有問題的30 年”——胡德平談“改革”
“民眾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專訪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黃宗良
中國模式是一個混合模式——高放談“社會主義五百年”
“社會主義不應畫地為牢”——一樁停招科學社會主義博士生的案例
學者:資中筠、易中天、江平、賀衛方、章詒和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再啟蒙?”——專訪資中筠
“我本來就是流寇一個”——易中天交代流竄路線圖
易中天有話說
老人與法——江平和他的《沉浮與枯榮》
大國崛起靠經濟,但長久維持靠法律——專訪江平
當世界只剩下一個人,就沒法拳擊了——專訪賀衛方
章詒和賀衛方四手聯彈
藝術:葉永清、張大力
葉永青,畫個鳥
中國當代藝術站起來了,但還不會走——專訪葉永青
塗不上牆的和P.S.不掉的——專訪張大力
娛樂:周立波
這個民族幽默了,就有希望了——專訪周立波
立波近景秀
記者:彼得·阿內特
與本·拉登面對面100分鐘——聽美國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講故事
教育:楊爭光、安伯格
我們的精神內質跟月亮太陽一樣,沒變——專訪楊爭光
“中國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楊爭光的教育“調查”
中國、美國都在“教改”
“在英國我從沒聽說過校長貪污”——專訪英國皇家督導安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