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他與其他兄妹八人在家鄉湖北武穴以父親張導民先生與母親蔡孝義女士的名義設立了教育基金——“導孝基金會獎助學金”,每年資助6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

張鍾濬亦曾於美國創辦二家高科技公司,現皆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張鍾濬致力於前瞻創新性的研究,一方面統合運用學校資源與技術,另一方面掌握社會發展結構,使二者產生良好的互動模式和連結,產學分享創造人類科技文明持續的進步和發展,並以其先見與專才為台灣的工程教育提供全球化的視野,熱心地為國內科技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言和諮詢,也不時撥空返回母校指導後學,帶來最新信息使成大電機教育之發展得以和國際接軌,並為人類科技文明創造出日新月異的發展。
張鍾濬曾獲得IEEE會員、IEEE第三枚千年獎章、美國電磁研究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紐約州政府傑出成就獎等殊榮。
張鍾濬的父親是前主計長張導民、母親是前監察委員蔡孝義、胞弟張鍾潛、張鍾濮分別曾任台電董事長與中央投資公司董事長,一門俊彥。
18日至20日,張鍾浚應武漢大學邀請來漢商議合作,其間接受了湖北日報記者專訪。
高校要找出競爭優勢 始建於1854年的紐約科技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理工科大學之一。作為校長的張鍾浚說,自己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保持活力。“You can’t fall in love with your products!”(你不能太愛你的產品而忘了世界在變)。張鍾浚笑言:“這句話是對企業說的,古老的大學也一樣,僅僅保持傳統是不夠的,你必須懂得利用優良的傳統做基礎,繼續往前走。”張鍾浚介紹,紐約科大的工程、物理、高分子化學等是美國最老的理工學科,但學校從未停止與時俱進的步伐。現在,學校已把電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環境能源管理等較新的專業培育為特長專業。“高校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出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張鍾浚說,“以紐約科大為例,目前學校只有3000多名在校生,其中研究生約占一半。學校小,教授和教授間都很熟悉,方便做一些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正是利用了這一優勢,學校成立了數個全美有名的研究中心,形成自己的品牌。它的工程學院還進入了全美前100位。”
學以致用造福社會 紐約科技大學身處工業園區,與金融中心華爾街僅一河之隔,利用這一獨特的地理優勢,該校與工業界密切配合。
“學校公園對面就是美國幾家大的通信公司、銀行服務中心,學生下完課便可去實習,而公司的員工想進修的話,來學校上課也非常方便。”
張鍾浚說:“在研究課題上,通常由工業界出個大題目,由我們來研究。這樣就能與工業界形成很好的配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生畢業後很受歡迎的原因。”
張鍾浚告訴記者,學校還積極配合地方經濟發展,如紐約的銀行、出版、都市管理等方面主要依靠科技發展來推動的,而工程、電腦、科技以及新的管理方法正好是該校的特長,所以人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科技大學往往可以在當地經濟發展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相信我們學校的這種模式可供其他學校參考。”張鍾浚說。
高等教育重在開放與創新 擔任校長11年來,張鍾浚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大膽進行體制改革,全力把學校轉型為新型科技大學,成為紐約市科技研究的基地。“今天,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追求的戰略目標。作為高校,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張鍾浚說,“當然,這個‘自主創新’還要同全球配合。對於高等教育來說,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能真正了解全球發展的趨勢,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經濟的發展。” 在談及如何鼓勵和培養學生創新時,張鍾浚認為,加強國際合作,為學生提供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是一個重要途徑。他說,中國的大學教育越來越開放,與國外大學的合作空間也非常大。
他介紹,目前紐約科大已與國內多所高校合作,如與華南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聯合建立研究生院,學生畢業後可拿到兩個學校的碩士學位。
心繫家鄉教育事業 雖然長期生活在美國,但張鍾浚心裡一直牽掛著祖國。2005年,他與其他弟妹八人在家鄉湖北武穴設立了教育基金——“導孝基金會獎助學金”,每年資助60名學生。“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點事,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說。
張鍾浚說,紐約是一個移民城市,華人喜歡自己的子弟讀理工科。現在紐約科技大學1/3的學生是華裔。
第一次來漢,張鍾浚馬不停蹄地訪問了武大、華中科大、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多所高校。他表示,希望充分了解武漢高校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以便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張鍾濮,繁體寫作張鍾濮,1949年5月28日出生,湖北省廣濟縣人,父親是前審計長張導民。中原大學化工系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工程管理碩士。
歷任中央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興建東科技精密公司董事長,台灣電訊網路服務公司董事長,光華投資公司總經理,民興實業公司總經理,光華投資公司董事長,台灣德華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1998年任峰安金屬工業公司董事長。後台灣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