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據縣誌載:“公幼讀書,尚氣節,散資結客,士樂為用。淳祐二年(1242年),元兵渡淮,入揚、滁、和、諸州,已侵真州(今江蘇儀征),遠近大震。公以浙東安撫司,提兵鎮浦陽。團練果毅,保障一方。士民懷之,不忍其去,遂家焉。”當時投詩文以留者,數十百家。於是,張祚就在浦陽龍溪之側的水埂巷定居下來。“浦陽龍溪張氏”,就此成為浦江的一個大族。因為張祚的官職為“浙東安撫司提鎮”,故而人稱“提鎮公”,又稱“浦陽鎮帥”。
從戎抗元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建都臨安(杭州),常遭金、元侵略,人民常在水深火熱之中。青年張祚憤於民族存亡,投筆從戎。先是組建武裝,“長驅直搗燕幽北”,後又保衛後方,“大纛旋移浦汭東”,統兵鎮守浦陽。時年二十九歲。因為保障一方,士民懷之,當年文學家、浦江名士方鳳,就有《贈張叔元鎮帥》長詩以及《午日候張叔元鎮帥》牘簡留世。元朝文學家翰林待制柳貫,稱頌“提鎮公積德累仁,恩澤綿遠”。明朝一代文學宗師宋濂,在《龍溪張氏譜敘》中說:“浦陽仙華為屏,大江為帶,中橫亘數十里,山盤紆周遭若城,洵天地間秀絕之區也……高智遠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高林,巨鱗之滄海。余由是從金華遷青蘿山下。若龍溪張氏、麟溪鄭氏先世,皆先得我之同然歟!”又說:“叔元保境安民,功德丕著,子孫永食其福。”
家庭情況
張祚有二子。長子張祐,分居後宅;次子張森,分居前宅;這是第二世。至第四世,已到元朝中葉,乃有後宅、前宅兩派之分。至第五世,已是明朝初年,後宅又分十甲、八甲、二甲、五里、石馬頭共五派,另有石斛、張店兩支派。前宅先分為兩派,後又合而為一。再後,全族子孫繁衍,派中分房,房又分派,成為浦江一個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