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碟

張碟,女,19世紀70年代的歌手,代表作是《成吉思汗》。

張蝶,有不少“70後”乃至“60後”還記得她那首《成吉思汗》。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處都在迴響著《成吉思汗》的鏇律。而今,退出歌壇多年的張蝶,在荷蘭埃因霍溫國立藝術學院“歐洲中國藝術院”做琵琶教師。
對於天津人來說,張蝶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她在20世紀90年代以歌手的身份消失在公眾視線之後,又在10年後,以荷蘭一名琵琶教師的身份回到天津。本報記者在她回國探親之際,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聽她講述自己近年來在海外的心路歷程。
學琵琶出身當歌手成名
張蝶的名字在“80後”的記憶里是十分陌生的,但如果問問“70後”乃至“60後”們,有不少人都還記得她那首著名的《成吉思汗》。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張”——北京的張薔、上海的張行和天津的張蝶。張蝶的首張專輯《冰與火》推出後,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時間,到處都在迴響著《成吉思汗》的鏇律。後來張蝶又推出了《天與地》、《山與海》等專輯。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蝶退出歌壇,移民澳大利亞,之後又輾轉定居荷蘭埃因霍溫。
雖然是以歌手的身份被公眾所熟知,但張蝶其實是天津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的琵琶演員。因為父母都在越劇團,張蝶從小就耳濡目染父親彈奏樂器的樣子。從她12歲正式學琵琶開始,張蝶就學得比別人要快。她說,這只能歸結於她與琵琶有緣。
24歲的時候,張蝶卻因唱歌一炮走紅。張蝶說,自己做歌手的初衷其實非常簡單,“因為一般的演出都不要器樂節目,不可能每場都有琵琶,而唱歌表現力是最強的,每次演出也都能上台。”張蝶也承認,自己當初發行唱片上百萬銷量的經歷,在如今已是不可複製的“天方夜譚”。但至今,在張蝶參與僑界活動的時候,還會有人提起她當初做歌手時的輝煌。
雖然在最初移民澳大利亞的時候,張蝶為了生計也曾有過在當地中餐館駐唱的經歷,但她始終是覺得那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當她來到了荷蘭,當她重新拾起了自己心愛的琵琶,當時的張蝶或許還不曾意識到,自己藝術生涯的又一個春天正悄悄向她走來。
在荷蘭辦起中國藝術院
2004年,在荷蘭的一個偶然機會,張蝶結識了荷蘭埃因霍溫國立藝術學院的院長,之後成立了“張蝶琵琶藝術班”,她開始在學院裡教授琵琶。
目前張蝶所在的團體叫做“歐洲中國藝術院”,成立於2007年11月。張蝶說她不喜歡把自己的這個藝術機構叫做“藝術中心”或“藝術團”,因為名字和實力是一個統一的東西。“一定要給人正規的感覺。”
由於丈夫經營著水族館相關產品公司,目前的張蝶即使不去負責歐洲中國藝術院的事務,她也完全能夠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身份,在家相夫教子,過著輕鬆又優越的生活。但她還是選擇了進行自己心愛的事業。
對於藝術院的事業,張蝶說自己是“百分之一千的奉獻”。每當去較遠的城市演出時,張蝶為了節省經費,總要提前在家把演員和工作人員的食物和水都準備好。每一場演出從樂器到服裝,從節目單到來去接送的時間地點……整個藝術院一百多人的大事小情都要張蝶一個人來操心。有時候去藝術學院借樂器,張蝶還要發動自己的先生和兒子們一齊上陣。在藝術院剛剛成立的時候,張蝶經常晚上回到家累得一點力氣都沒有,有很多次演出都曾想放棄了,“不是受不了演出的辛苦,是受不了演出之前準備的千頭萬緒”。但張蝶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她說自己堅持的信念就是演出是為弘揚祖國的文化,而不單單是為了自己。
琵琶陶醉荷蘭觀眾
“在荷蘭中部城市埃因霍溫的藝術中心劇場裡,前晚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世界音樂會,演奏非西方傳統的樂器,其中包括中國的琵琶……晚會的壓軸節目是合唱《茉莉花》,在琵琶班和大樂隊的伴奏下,埃因霍溫一所中文學校的十幾名學習中文的荷蘭學生,用漢語演唱了這首中國傳統樂曲。”
這段文字摘自一份在歐洲發行、面向華人的中文報紙《星島日報》3月20日刊登的一篇大篇幅報導,報導中所說的這支為全場觀眾帶來眾多琵琶樂曲的隊伍,正是張蝶所帶領的歐洲中國藝術院。
在歐洲當地的藝術院裡推行琵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是“非主流”的少數民族樂器,但在推廣的過程中,大使館和僑界給了張蝶很多的支持。
令張蝶難忘的是去年5月,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廣場上舉辦的一場名為“歡迎你到北京來”迎奧運大型演出。中國民樂在當地人心目中一直是三三兩兩圍坐彈奏的形式,但張蝶意識到,在這種場面中民樂代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氣度,張蝶派出了自己手下的30多名得力的演員,還親自動手將琵琶曲編寫成多層次多聲部的大合奏,配上十幾種打擊樂器,不僅豐富了表現力,更贏得了荷蘭觀眾的青睞。那天有將近一萬名觀眾匯聚於廣場上,張蝶的這個充滿力量開場節目很轟動,留學生、華僑的心情也都十分激動,幾乎落淚。
在歐洲普及琵琶引關注
為了讓荷蘭當地的學生們易於接受琵琶這種陌生的樂器,張蝶一開始教學生們彈奏貝多芬、巴赫、蕭邦的樂曲。慢慢再加入《金蛇狂舞》之類的樂曲,之後,學生們紛紛反映,這樣的曲子“好像專門為琵琶準備的”,再也不願彈改編的樂曲。這更增加了張蝶的信心。
每一次接受採訪中,張蝶總會提到自己的得意門生海德薇,這個金髮碧眼的荷蘭姑娘跟著她學了4年的琵琶,由於天賦和悟性極佳,深得張蝶的喜愛。現在的海德薇已經成了小老師,不僅當地的荷蘭人來學琵琶會首先讓海德薇來教,連中國大使館的活動也會邀請她去演奏。海德薇還自己從網上下載了歌曲,然後從五線譜倒成簡譜,把琵琶技巧全部編寫好,自己來演奏,從來不落一堂課,即使是有事不能來也一定要在之後找時間補上。
現在,張蝶成人班裡的學生之間還會比誰的琵琶好,誰的指甲漂亮又好用。張蝶總結道,她現在覺得一個普及音樂教育者的成功並不單純是讓自己的學生彈得多么好,而是讓這些本身有工作有學業的學生們,在每天工作學習之餘能夠想到彈一彈琵琶,“這就是一個普及者的成功”。
張蝶的琵琶教學做得很成功,荷蘭埃因霍溫國立藝術學院主動提出將琵琶納入規範化管理,建立了考級制度。中國一個傳統樂器在海外能夠進入當地政府所正規管理的考級範圍之內,這還是第一次。
今年年底歐洲中國藝術院還要組織大型的演出活動,德國、比利時也邀請張蝶和她的團體去演出。當記者問及為何琵琶這一樂器能在歐洲引起眾多的關注,張蝶微微一笑,說:“中國的藝術就有這樣的魅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