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瑨[宮廷畫家]

張瑨[宮廷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847~1936年),字朵珊,號石門樵客,別號“雲霖”,熱河省凌源縣南鄉石門村人(今遼寧省建昌縣要路溝鄉石門村)。張家是當地知名大戶,他幼年讀書時,喜攻書法,尤愛繪畫,16歲因父謝世而輟學,在家學畫,後奉兄命到附近喇嘛洞自家開的鐵匠爐當記賬先生。他每天記賬之餘,仍專心學畫。一天他見工人打鐵的神態,就畫了一張畫,工人看後齊聲叫好。兩年後,他離家去北京拜訪名師,以求深造。張瑨到北京後,便在市內一座喇嘛廟內住下,日久,與寺院的喇嘛結為金蘭之好,並通過喇嘛結識了一些人。一天,他在房中偶見喇嘛迎進一人,衣冠整齊,儀表非凡,遂將該人的風采、儀容作畫一張,懸掛於室自我欣賞。第二天,喇嘛偶至他的房中看他畫得非常逼真,就將他介紹給被畫者“六王爺”。“六王爺”又給他介紹了京城名師,先後拜師戴克昌(1810—1901,字醜石,塞外著名畫家),京城著名山水畫家嚴兆麟(號秋漁,蘇州人,清嘉慶十八年拔貢)使他才藝大有長進。使他繪事進步很快,25歲考中了宮廷畫家。40歲後回故里,隱居山林,作畫自娛,很少與外界交往。

師承

張瑨在京時,究竟師從何人學畫,受何人傳授指點,不得而知。從其傳世的作品看,山水有時仿王石谷、米友仁,花鳥有時仿華岩、惲壽平:其人物畫似受清朝中晚期名畫家影響。可見,他主要師承的是“文人畫”傳統,經過長期的繪畫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作品特點

其山水畫最為著名,有工筆山水也有寫意山水,以兼工帶寫者為多,有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以水墨淡設色山水為多。

主要作品

張瑨早期的山水人物畫只見有《赤壁夜遊圖》,此卷作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是他25歲時的作品。著稱於世的《怪石圖》是其中年時期的傑作。他熱愛家鄉的群山奇峰,雲天林海,怪石雲林成為他作畫的對象。張瑨中晚期的作品(60歲以後)存世比較多見,如《雲龍三觀》作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山清爽圖》作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李仙像》作於民國元年(1912年)。《花鳥四條屏》作於民國7年,是張瑨73歲時的作品。而劉英琴女士珍藏的這幅張瑨83歲時的山水人物畫《攜琴訪友圖》,工筆精繪,一絲不苟,氣勢宏偉,實屬其晚年力作。此卷作於民國18年,據張瑨第六代孫張基介紹,這幅畫是張瑨晚年絕筆。

張瑨的畫一般均有小記,寫圖名,繪畫的時間、地點及畫意,最後署名,常寫“石門樵客張瑨”,鈐印有“張瑨之印”“臣張瑨印”“朵珊”“朵珊書畫”等。

張瑨的畫還有題畫詩的。《花鳥四條屏》末聯有一首七絕:“羅遊仙子飲流霞,醉倒孤山處士家,幾度東風吹不醒,至今顏色似桃花。”詩情畫意交相輝映。張瑨不僅能詩善畫,他在清末還編輯出版了《雲林別墅新集醒世錦囊》一書,內容有採集的對聯和匾額、駢言、別號、聯額、圖章、麗句等,真可謂是多才多藝。從張理學畫者有張文玉(女)、趙星閣、李八、王海樓等人,其中張文玉(1889一1930年)擅畫山水、花鳥,是張瑨出類拔萃的弟子,也是東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民國初期的女畫家。張瑨弟子的第五代孫、遼寧省知名畫家許貴至今還珍藏著一幅張瑨給其祖輩作的畫。

經筆者多年考察,張瑨至少有12幅繪畫精品流傳至今,分別為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朝陽市博物館、建昌縣博物館,遼寧許X,劉英琴,日本橫濱周曉惠及張瑨後人張松、奚桂榮所收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