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歷
張建軍先生1984年起在山東省師從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家戴景素(現作北京徐悲鴻藝術館創作員)學習木雕創作工藝,由於勤奮好學,很快便嶄露頭角。學藝三年後,便在山東巨野工藝美術廠工作。在創作中,張建軍先生又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民族服史》等專業知識,細細體味《中國歷代繪畫精品選》等專業書刊,從中吸取營養,豐富見聞,提高藝術素養。 從1990年起,張建軍先生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開設門市部,獨立創作經營木雕作品,由於堅持質量,精益求精,其作品受到顧客歡迎。時間轉到1995年,張建軍先生又南下廣東,在深圳、佛山一帶,利用自己的藝木天賦,進軍園林設計與施工領域,也小有成就。
199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園林設計施工工程清淡。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先生來到我縣,經過多方考察,張先生決定留在蒼溪,專職從事木雕創作。2011年,為建炬集團創作大型木雕作品《漢昌梨韻》,該作品分兩塊優質木料雕刻,共16米,把我縣十大景觀等歷史文化作了全景式展現。由於該作品人物雕刻精細,神態自然,景物逼真,整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受到有關領導和文化藝術部門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張先生遂被建炬集團聘為該集團文化藝術木雕基地創作部主任。
作品特點
張先生雕刻的原料主要為兩類:奇形怪狀之千年以上的烏木(又名陰沉木)樹頭,別一類是太行絕壁之上歷千年風霜雨雪扭曲萬端的香柏樹根。因原料構造之唯一性,故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 縱觀張先生的木雕作品,構思奇巧,雕刻之人物、花鳥、蟲魚神態栩栩如生,細節處理精巧圓滿,且為人頗有燕趙俠義之風,結交甚廣,廣元、蒼溪、閬中、南部等地“木絲”們皆大歡喜,其作品成為搶手貨。手工木雕大致經選料——畫樣——粗加工——細加工——粗磨——細磨——精磨以至完工幾大步驟。一件作品由毛刺般扎手的“朽木爛柴”,變為質感溫潤如小兒皮膚之成品,要下苦力,要帶口罩,有時要用上防毒面罩,在塵灰飛揚中工作,僅是打磨之砂紙就有七八個規格,一件作品細磨也要多道工序,而且是全手工,殊為不易也。
藝術成就
張建軍豐富的經歷,嚴謹的創作,謙遜的態度,使得張先生的作品被廣泛認可。上世紀九十年代,其根藝作品《開心話》、《共和國的黎明》、《西部潮》、《鬧海》等作品先後獲全國根藝美術大展金獎與銅獎。1999年,張建軍先生被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