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村歷史
遼時已成村。張姓首遷此地定居,始名張家莊。
明代,何莊、核桃園、米家莊、南甲莊4小村併入後,更現名。
清代與民國初年皆為集鎮,稱張鎮。舊屬三河縣。
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長期為日、偽軍占領。1944年11月24日解放,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六區。
解放後,1958年為張各莊人民公社駐地。後廢社建鄉,鄉改鎮,皆為其駐地。
人文歷史
清代有旗地6畝,佃戶張浩。清代曾駐有“把總”。1959年村內出土遼代“銅¬經¬箱”。抗日戰爭中期,日、偽軍占領張各莊。1938年7月冀東大暴動,該村和駐馬莊分別建立一區和七區人民抗日政府。同年8月八路軍四縱隊司令宋時輪、政委鄧華在該地建立抗日根據地。1944年,冀東主力十三團解放張各莊,使張各莊南、北兩大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1946年1月三通順聯合縣政府在該村召開國民大會,選舉李運昌、張明遠為國民大會代表。1946年2月順義縣革命政權在該村成立。1956年遭雹災,災情嚴重。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該村。
經濟概況
張各莊村經濟發展穩定,依據自身優勢,制定村莊發展規劃,在大力發展一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形成了服裝加工業、畜牧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琺瑯廠、紙盒廠和磨玉廠等廠家。實現了村民就業有保證,百姓收入有提升,村域建設有變化的良好效果。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406.7萬元,人均勞動所得10980元。
教育
張各莊村有國小、中學各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