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黑螞蟻

廣西黑螞蟻

廣西黑螞蟻特徵廣西全區各地都有,南寧、百色、桂林地區產量較大,其中在南寧周邊的十萬大山、橫縣等地黑螞蟻最有名。 ”明代人鄺露《赤雅》對廣西黑螞蟻食用也作了述說:“山間的大蟻卵如蚌(一作斗)用以為醬,甚貴之”。 廣西中醫學院中草藥研究室趙一等人報導,廣西黑螞蟻具有鎮靜、抗炎、護肝、平喘和解痙等藥理作用。

概述

廣西黑螞蟻是廣西著名土特產品,廣泛套用於保健養生、醫療領域。早在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就有記載“交廣溪澗間酋長多取蟻卵,淘擇令淨鹵以為醬,或雲味酷似肉醬,非尊貴者不可得食”。李時珍在廣西深山峽谷中,通過觀察到穿山甲大量食黑螞蟻,認識到螞蟻無毒,可以用來食用和治病,並在《本草綱目》記述“蟻,釋名玄駒,亦作蚍蜉。……故內則周官饋食之醢也。”

特徵

廣西大學農學院昆蟲系張永強教授等對產自廣西黑螞蟻樣品進行鑑定,結果為:工蟻體長5-7mm,體黑色,頭短卵形,後部寬於前部,上鄂蛆嚼緣具5齒;唇基上半部具短而弱中脊,前緣中央弧形凹陷,兩側角狀突出,並腹胸下具邊緣;前胸背板凸,肩角具1對尖刺,指向前側方,端部略下彎;前一中胸背板縫清晰,略凹;中一併胸腹縫陷;並胸腹節刺長,端部稍向外彎,結節背緣具1對長刺,後彎,長刺間具有2-3齒,較鈍,前1後2呈三角形排列,但前齒不發達。

廣西黑螞蟻特徵廣西黑螞蟻特徵

地理分布

廣西全區各地都有,南寧、百色、桂林地區產量較大,其中在南寧周邊的十萬大山、橫縣等地黑螞蟻最有名。

網上最火的廣西黑螞蟻乾網上最火的廣西黑螞蟻乾

營養價值

1 歷史記載

唐代劉恂及南宋陸游在記述嶺南(廣東、廣西)異物異事的《嶺表錄異》和《北戶錄》中,就對黑螞蟻食用有專門記載。《北戶錄》云:“廣人于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按此即所謂蚳醢也,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明代人鄺露《赤雅》對廣西黑螞蟻食用也作了述說:“山間的大蟻卵如蚌(一作斗)用以為醬,甚貴之”。

2 民間流傳

廣西各地至今仍流傳著用螞蟻磨粉摻肉餡蒸丸子給老人及虛損性疾病者進補,用螞蟻熬水洗滌化膿性淋巴結核的竇道,用純螞蟻粉撒布患處治療慢性下肢潰瘍等等。特別是在廣西金城江(河池)地區壯族、瑤族地區的居民,用螞蟻治療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月經不調、痛經、神經官能症、肺結核、病後脫髮、陽痿等,甚至傷風、感冒用中草藥時也要加上螞蟻才放心。
廣西田陽縣的壯族同胞用“螞蟻炒苦瓜絲”、“螞蟻炒瓜苗”等佳肴招待貴客。在食米粉時,他們還用炒蟻卵和蛹形成的特殊“味素”來調味,使米粉更加鮮美可口。

藥用價值

1 化學成分

北京營養源研究所、發酵研究所、食品研究所、黑龍江輕工研究所、廣西農學院、廣西輕工研究所、廣西中醫學院及北京解放軍某醫院等,對廣西黑螞蟻、主要在樹上作巢的黑螞蟻進行了營養分析,確定螞蟻含蛋白質40%-50%,蟻卵也相仿,少數可達67%以上。螞蟻體內有28種游離胺基酸,其中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並含有維生素 B1、B2、 B3、C、D、E等;微量元素含有鋅、鐵、硒、磷、鈣等28種,其中14種為人體所需、尤以鋅的含量最為豐富,每1000g螞蟻含鋅120-198mg,比自然界其他食品高10~20倍;還含有檸檬(C10H14O)、蟻醛(HCHO)、胸蟻醛 (C10H14O) 檸蒙醛等特殊類化合物;還含有ATP、多種酶和鋪酸、生物鹼、組織胺等生物活性物質;此處還有特殊的(螞蟻抗生素)即後胸側極腺素等特種抗菌素。

2 功能作用

經各大醫療研究機構實驗證明,螞蟻具有抗炎、鎮痛、鎮靜、解痙、護肝、平喘、抗驚厥、抗癲癇、增強紅細胞變形性、抑制胃酸分泌和阻止急性潰瘍等作用。
3 研究成果
3.1 廣西中醫學院中草藥研究室趙一等人報導,廣西黑螞蟻具有鎮靜、抗炎、護肝、平喘和解痙等藥理作用。
3.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蔡鷹余國祥報導,用購自廣西橫縣黑螞蟻,對正常小鼠和免疫功能異常小鼠免疫功能指標考察,結果:廣西黑螞蟻(0.25g·kg·d×10d、1.5g·Kg·d×10d)對正常小鼠的非特異性免疫及細胞免疫低下均無明顯作用,在利用氫化可的松(ig.5×10g·kg·d×5d)誘導免疫低下後,同樣劑量給藥,對免疫底下的小鼠的體液免疫、非特性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作用;對於用環磷醯胺誘導的免疫亢進(ig.250g·kg·d×10d)及低下(ig.80mg·kg·d×1d)小鼠,鼎突多刺蟻(1.5g·kg·d×10d)能調整起異常的細胞免疫(DTH)。結論:廣西黑螞蟻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3.3聶志偉等報導,用廣西產大黑螞蟻製劑玄駒珍丸(螞蟻乾燥粉末,加蜂蜜為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以五痹丸為對照組,進行雙盲對比治療。結果玄駒珍丸治療總有效率為90.1%(P>0.05),近期緩解療效明顯優於五痹丸(P>0.01),患者關節腫痛、晨僵等關節功能明顯改善並消失。血中IgG、IgA、IgM以及補體CH明顯下降,淋巴細胞轉化率(CTR)明顯增高,血沉下降曲線明顯,類風濕因子(RF)轉陰率74.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