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及內容
1、農產品加工套用基礎研究
研究嶺南特色果蔬、糧油、畜禽、水產等農產品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營養學和加工學特性,構建華南地區農產品特徵特性資料庫;調查蒐集熱帶亞熱帶特色農產品及生物資源,探明其起保健作用的物質基礎和形成機理,協助開展加工專用品種篩選;研究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物質變化規律。
2、果蔬深加工技術研究
開展嶺南特色果蔬的深加工技術研究,解決加工中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提升傳統果蔬加工產品的技術水平,制定質量標準和工業化生產規程,為熱帶亞熱帶果蔬深加工提供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
3、糧油加工技術研究
研究華南主要糧油資源的工業化加工技術,提升傳統米製品、主食製品、焙烤製品、食用澱粉和食用油的加工技術和質量標準;研究華南薯類澱粉及其衍生物系列產品加工技術;探討糧油食品資源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技術。
4、畜禽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究
改進我省傳統肉製品加工工藝,提升畜禽加工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研究肉禽製品包裝、保鮮、配送和屠宰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研究魚、蝦、貝類的低溫處理技術;探討海洋水產資源開發系列功能食品、化工產品和和高蛋白飼料的加工技術。
5、生物活性物質和功能食品研究
研究廣東特色農產品中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純化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建立活性物質的高效製備技術;探討黑色食品資源主要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研究精深加工技術,開發新產品。探討利用農副產品開發臨床營養品的加工新技術和新工藝,研製新產品
6、食品安全與質量標準研究
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和生態學特徵;分析微生物和非微生物食品污染途徑;建立污染物生物的鑑定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構建微生物危害評估和食品安全危害預警模型。探討農產品加工的GMP、HACCP和ISO9000體系和標準化規程,為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供新標準和新規程。
近期目標
(1)學術技術水平:“黑色糧油食品資源的營養功能評價與加工利用研究”、“蠶桑資源的保健功能評價與加工利用研究”及“藤茶主要功能成分的提取純化與精深加工技術研究”總體達國際先進總體達國際先進水平;“華南主要瓜類蔬菜的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青梅和三華李的深加工研究與產業化開發”、“華南複合果蔬飲料和複合果酒加工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及“糧油原料加工腸內營養製劑的加工技術研究與臨床套用”總體達國內領先水平;
(2)科研任務與智慧財產權:承擔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30項以上(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4~6項),研究經費不低於2000萬元;申請發明專利8項,鑑定科技成果5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篇以上(其中SCI論文3篇以上);研製開發獲食品批文的新產品10個以上。培養學科帶頭人3~4名,合作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5人以上。
(3)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共實驗室建成驗收後,獲直接經濟效益500萬元/年;帶動全省農產品加工農業企業10家,使企業新增經濟效益5000萬元/年;帶動全省主要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5%。
中長期目標
實驗室驗收後,每年承擔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10項以上,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3項,研究經費不低於800萬元,每年鑑定科技成果2~4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2~3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發表學術論文40篇以上,其中,SCI論文1~3篇,研製開發獲食品批文的新產品5~8個以上;實驗室通過農產品加工項目的產業化開發獲經濟效益800萬元/年;每年扶持和帶動全省農產品加工農業龍頭企業2~4家,企業新增經濟5000元/年;每年有3項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產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被企業套用,帶動全省主要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