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廣元祥”是解放前甘肅天水一家著名的京貨商號。創建於1937(民國26年)。經理程義軒,河北獻縣程莊人。最早在秦州鐘樓巷開一間小店,只賣日用百貨。1942年(民國31年),在大城十字口西南蓋起了比較豪華的二層樓房做營業門面,這座樓為當時天水的第二座樓房。門首雕漆匾上書“廣元祥”字號,中間為推拉玻璃門,兩旁兩個大玻璃櫥窗內,上邊垂掛著各色綢緞,下邊擺放著化妝品等日用百貨。這樣的裝潢在當時的天水城可以說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即使是在西北的大城市裡,也很少有這樣考究的裝潢。“廣元祥”之所以被稱為京貨行,是因為該店主要的商品大多數是從北京、上海等地進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獨家專賣,只不過賣的不是一個廠家的產品而已。[1]經營管理
商號雇有人員30多人,經營日用百貨、綢布、針紡、鞋帽等商品,京廣雜貨齊全,在當時天水百貨紡織業中首屈一指。為招徠顧客,店內有留聲機和金黃色的大喇叭,門口連一擴音音箱,成天播放著秦腔的傳統名家唱段和《王老五》、《馬路天使》等流行歌曲。出於好奇,許多行人至此,便不由自主地要停下看一看,瞅來瞅去,面對這稀奇的新東西,他們對它的聲音來源想探出個究竟來。一時之間,人流阻滯,竟將交通阻塞,令警察也不得不出面疏散,故生意十分紅火,資金最多時達8萬元。值得一提的是該店的學徒管理制度,店裡規定,凡店內學徒,在學徒期間管吃管住,店裡不發工資,三年後可以準許出師,出師時每年可領到10塊大洋。[1]
經營品種
店內主要經營綢緞、棉布、鞋襪、綁腿、帽子等。原從上海進貨,抗戰開始,上海等地淪陷後,從上海等地進貨的渠道中斷了,“廣源祥”便從河南省的界手鎮、洛陽、陝西西安等到地組織貨源,以滿足市民之需。[1]艱難歷程
抗戰時期,隴海路中斷,經理程義軒通過在北京和天津工作的兩個哥哥幫助進貨。當時是先將貨物用火車發至包頭,再雇駱駝20多頭把貨物再運到寧夏、銀川等地,最後再用郵包寄到天水,運貨十分艱難,只是因為“廣源祥”在前期的經營中積累了比較雄厚的資金,加之門面大,所以他們所經營的商品經較齊全,花色品種也比較多,常常能購進市場所需的時新貨,如做男士西服所需的“廠呢”、“格子呢”、女士的“仁丹士林”等,故此他們店內的商品不僅能滿足高層次消費的需求,也能讓普通的消費者得到滿意的服務,再加之服務態度好,所以生意一直是比較紅火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實行商品專賣,物價管理,發行金元券,價格一日數變,使經營遭受嚴重損失。尤其是1948年(民國37年)9月,因市場通貨膨漲,天水專員公署下令,一切物價退回到當年8月19日以前水平,同時命令商店不準關門。當時由於社會秩序不好,經常有當兵的找藉口白吃白拿,甚至公然搶劫,商家吃了虧也只能自認倒霉,由於怕遭搶劫,店裡只得把值錢的、時新的商品藏了起來,擺上不值錢的商品,以防不測。即使這樣,商店還是遭到非常損失。有一次,商店遭13教養院傷兵搶劫,但所幸的是當時店裡擺的都是不太值錢的東西,損失還不算太大。但有幾家商號就沒有這樣幸運了,有幾家南貨業因店內貨物被搶劫一空,當即倒閉。此事引起商界集體抗議,罷市半日,專員胡授謙只得下令,在專署門口大街上斃了兩名手搭毛巾、線褲、襪子、圍巾之類髒物的傷兵,才制止了搶貨。
為了抵抗通貨膨漲,店裡也派人身帶現洋去四川兌換成黃金。當時四川92塊大洋可兌換一兩黃金,而天水為97.8塊。去的人需在內衣里穿上背心,將現洋串起來一溜溜縫在背心裡邊,返回時就變成4根金條(1根重8兩)。四、五人結夥同行,搭黃魚(半路拉貨的車)車進出秦州和四川。白天檢查站的人不允許貨車帶人,只得搭行夜車。當時內戰開始,兵慌馬亂,一路擔驚受怕,常遭軍隊搜查。車行半路,如果突遇持搶士兵擋道,盤查,只得步行一段再上車,有時夜間住店,半夜還要突遭搜查。1949年(民國38年),“廣源祥”因不執行政府物價標準,經理被拘,後將鋪面縮小,生意逐漸蕭條。
臨解放時,生意不好做了,店主人又聽信國民黨散布的謠言,就停業了。14名夥計每人發了200現洋解散回家。其中有3名夥計不相信謠傳,不願回家,便繼續經營。解放後,政府號召聯營,該店與其它兩家小店組成聯營商店,1956年合營到百貨公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