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烽火台

簡介

平潭烽火台坐落於桃河北岸平潭街村西的古道邊,現礦區平潭街國小東側呈正方稜體型,高10幾米,頂部邊長約6米,底部邊長約9米,用桃河河流石砌成。世傳始建於商朝,明代洪武年間重建。1997年前,是陽泉市惟一保存最為完好的烽火台。

歷史沿革

烽火台以煙火為信號,白天放煙,夜間點火,一個接一個點燃,有外敵入侵或京都出現危急的特殊情況才使用,是古代傳遞戰事信息的軍事設施。設立烽火台的距離一般為“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墩之間必須能用肉眼看見,以防錯誤點火。經過桃河區域的烽火台,以平潭烽火台為中心,西接石卜嘴、賽魚、辛興、測石,東連小陽泉、義井各點,形成一線。平潭烽火台選材嚴格,每層石頭大小一樣,台中心是用黃土和白灰混合土夯實的,從挖掘機一鏟一道的劃痕看出,十分堅硬。台的一面有一道自上而下用磚砌成的排水道,能使頂部雨水順道而下,不留積水。從設計到施工都保證了烽火台的質量。在馬王廟院內的西側牆上原先鑲有一塊小石碑,是專為在烽火台北面兩眼水井的所有權而立的,刻有“永為公用”四個大字。正是祖上定下的這個規矩,兩眼井一直為全村村民公用。村上能吃的甜水井只有這一處,大家都在這裡挑水,夏日還在烽火台邊乘涼。村民們自然而然成了烽火台的守護人,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無意中,培養了人們保護古蹟的意識。這也是烽火台保存完好的關鍵所在。古時候,平潭烽火台是桃河岸邊最高的建築物,站在獅垴山上往下看,最顯眼的就是平潭烽火台。烽火台又在晉京大道邊,西面來的人一望見烽火台,仿佛平定城近在咫尺,覺得輕鬆了很多。去太原方向的人離開平潭街,仰望烽火台,則信心備增,精神抖擻。來往行人都要在這裡歇腳小憩。平潭街自然發展成了一條繁華的街市,烽火台成了古道上的路標,成為平潭街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有一首詩這樣寫到:“商周留跡烽火台,威嚴挺拔村西街。迎得後人抬頭望,千金一笑由此來。”1937年,日軍占領了平潭街,在村北建宿舍、修醫院、設營盤。還妄想控制烽火台這個制高點,設立望哨,監督村裡的動向,日軍頭目小野四派漢奸去試探口氣,平潭街村長荊吉泰義正詞嚴斷然拒絕。日軍怕激起村民公憤,就不再提起此事。日軍投降後,閻錫山收編了駐平潭街的遺留日偽人員,拼湊成五大隊。1947年,陽泉解放,五大隊龜縮到獅垴山上負隅頑抗,對平潭街包藏禍心,見烽火台插著紅旗迎風飄揚,很想摧毀而後快,但因炮擊射程達不到,沒有得逞。獅垴山被四面包圍後,五大隊成了瓮中之鱉,平潭街村民王芳林自告奮勇,冒著生命危險去獅垴山送最後通牒。五大隊走投無路,只得繳械投降。王芳林成了解放陽泉的英雄,受到人民政府的嘉獎。紅旗牢牢地插在烽火台上,標誌著陽泉解放取得徹底勝利。1997年,平潭街舊區改造時,市文管會批示“移址重建”,至今未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